风起云涌的晚清民主思潮

三、风起云涌的晚清民主思潮

至晚清最后的十年,随着留学生的增加,译介新思潮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晚清思想家对民主思想的宣扬与革命观念的传播,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石。当时有十余部书刊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在思想上启迪人们“走向共和”。它们分别是:谭嗣同的《仁学》(1897年),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年),梁启超的《新民说》(撰述于1902—1905年间),孙中山有关“三民主义”的言论,章炳麟的《訄书》(第二版)及其革命政论,邹容的《革命军》(1903年),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皆为1903年)及《狮子吼》(1905年),刘光汉与林獬合作的《中国民约精义》(1903年),金天翮的《女界钟》(1903年),章士钊编译的《孙逸仙》(1903年,原著为宫崎滔天的《三十三年の梦》),《民报》与《新民丛报》双方对于中国前途的论战文字。这些作品带来了对新时代的向往,也提供了辛亥革命的思想温床。

其中,直接激励人们求新、求变思想的三本书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谭嗣同的《仁学》与梁启超的《新民说》。严复是近代中国首批留洋学生,返国后以引介西学、翻译西书,成为启蒙导师。他所翻译赫胥黎(Thomas H.Huxley,1825—1895)的《天演论》以典雅的桐城派古文来译介新思想,鼓励人们救亡图存,成为竞争中的强者、适者,以免于亡国灭种。同时,该书也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科学的宇宙观与历史观。此书是近代中国革命与立宪思想的共同源头。[9]清末民初时期人们所写的日记、自传等,大概共有几百部,几乎没有人不提到曾阅读《天演论》的经验。胡适的自传《四十自述》就写得很清楚,他改名为“适”就是因为严复提倡“适者生存”;陈炯明号“竞存”,也是出于相同的原因。[10]《天演论》在晚清时带来两种不同的发展,一方面它鼓励人们积极地应变图强,使得一部分人因此而走上了激烈革命的道路;[11]另一方面它主张“渐进”“调适”,因为天的演化是逐步变化的,这一想法与改革派的渐进保守主张较符合。[12]当时的立宪派,就撷取《天演论》(与《群学肄言》)之中的“渐进”主张,认为历史的演变必须逐渐地变,不能把老房子推翻,重新再盖,而必须慎重而缓慢地调整。他们提出,应该先改变君主专制、实施君主立宪,再进步到民主共和,这和上述西方传入的政体划分:“君主”“君民共主”“民主”的线性发展,以及康有为所说的“春秋三世论”也是一致的。其实,康氏便是以“春秋三世论”配合西方天演的观念而提出三阶段的发展。相对来说,革命党觉得应该推翻专制,马上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以顺应世界潮流。

其次,与日后激烈革命行动关系最密切的是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谭嗣同是戊戌政变中被斩首的“六君子”之一。他有机会逃出北京而不走,因为他要为革命而流血,好为历史留下见证。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情操,使他所写的《仁学》传递着一种“烈士精神”。[13]它对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共产革命(毛泽东即说他受湖南同乡谭嗣同思想的启迪)均有影响,促成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化。[14]谭嗣同提出的口号是“冲决网罗”,主张要破除纲常名教、提倡自主人格。他觉得五伦中的三纲部分:君臣、父子、夫妇都有压迫性,兄弟也具有上下的关系。五伦中唯一可以保留的,只有朋友一伦,因为朋友才是平等的。谭嗣同的想法,在清末民初引起很大反响,对帝制与家族伦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如刘师培主张“毁家”,认为:“盖家也者,为万恶之首”(后来傅斯年、李大钊与熊十力都有相同的看法);[15]五四时期,鲁迅、巴金等人对家庭制度的大力抨击,都可以上溯至谭嗣同的《仁学》。[16]

相对于鼓舞革命的《仁学》来说,梁启超的《新民说》比较复杂。梁启超在1902年访问美国之前是比较激烈的,并尝试与孙中山合作,共谋革命。他在《新民说》的前期,提出种种口号,主张塑造新国民。他认为新国民必须要有公德、进步、自由、权利、义务、冒险、进取等观念;他又提出了尚武的思想,这些都围绕着新国民的改造。梁启超最早指出:中国人的问题关键在于国民质量,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新时代所需的新国民,中国才有希望。此一想法其实就是后来鲁迅所提倡的“国民性改造”。1903年,梁启超游历了新大陆之后,看到民主的缺陷与华人在民主体制之下的种种缺点,转而保守。他又受到严复译介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群学思想中“循序渐进”观念的影响,认为新道德的建立必须奠基于传统伦理之上,开始主张依赖传统思想资源,以“私德”的改造作为“新民德”的基础。用他的话来说,“新之义有二:一曰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17]梁启超与革命党的分道扬镳与此思想转向不无关系。梁氏的调适、渐进的思想在晚清时普遍流传,成为立宪派“言论的指导者”。[18]黄遵宪说梁氏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19]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主张中国应仿效英国与日本,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转变为民主共和。

上述书刊有一些共同的关怀,包括肯定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进化史观,以及以民主宪政作为终极的政治理想;不过,人们对民族、民权和民生等三大议题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孙中山先生一派的革命党坚决支持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主张驱除鞑虏、建立共和;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保皇党,所支持者则是君主立宪,希望先实施君主立宪,等时机成熟后再迈向民主共和。最后是关于民生问题的辩论,康、梁派采取的是较倾向资本主义的路向,主张提倡生产、发展经济、保护私有财产;而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党,采取的则是倾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主张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等。[20]1902—1907年间,梁启超在横滨办《新民丛报》,革命党则在1905年于东京办《民报》与之抗衡。当时的人们在阅读上述书刊之后,受其启发,而在1905年前后,越来越多的人转而支持革命。一位从湖南长沙官派到日本学政治的留学生黄尊三写下了《三十年日记》。他讲述留学的过程:到东京以后,开始进入语言学校;除了学习英、日文,闲暇的时候就读《新民丛报》和《民报》。1905年之前,他比较同情康、梁,他说:“《新民丛报》……文字流畅,议论闳通,诚佳品也”;1905年之后,因为看了《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辩论,受到《民报》革命思想的鼓舞,转而支持革命。1905年11月3日,他在日记上写道:“《民报》为宋遯初、汪精卫等所创办,鼓吹革命,提倡民族主义,文字颇佳,说理亦透,价值在《新民丛报》之上。”[21]此一个案具有指标性意义,象征了留日学生思想的转向,亦即1905年之后和黄尊三一样,从支持改革转向肯定革命的留日学生,为数不少。

总之,在晚清革命与立宪的各种书刊宣传之下,人们鼓起勇气参加革命,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建立起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将中国引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就辛亥革命来说,这个新时代的出现或许是偶然的,可是此一偶然的背后,却是上述书籍、报刊发挥思想动员的结果。梁启超在1912年10月所做的《归国演说辞》中指出:“武汉起义,不数月而国体丕变,成功之速,殆为中外古今所未有……问其何以能如是,则报馆鼓吹之功最高。”他说:“中华民国之成立,乃以黑血革命代红血革命焉可也。”[22]上文的“黑血革命”正是思想动员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