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汉语语汇中泛指当今之世的“现代”一语源于1880年代末期日人所创造的汉字语词“现代”(gendai),该词为英文“modern”一词之翻译,[2]而在1900年代初期此一词汇进入中文世界,1920年代之后开始为人们所普遍运用。[3]此一观念的产生与流衍,曾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意识的重大转变,并带动历史研究的新动向。“现代”一词汇出现之后,在汉语语汇中又连带产生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与“现代性”(modernity)两词(亦作“近代化”与“近代性”)。其中的“化”与“性”,则和中文中所有以“化”与“性”为语尾的词汇一样,也是从日文中引进。[4]前者意指一个变化的过程,后者则指某件东西的本质、特色、特性。[5]这样一来,现代性一语或普遍地指生存于现代情境之中的特质,或特定地指“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6]现代化则是指朝向此一特质的变化过程。
现代性或现代化等概念之内涵非常复杂,也有不同解释的方式,其关键在于对“现代”特质之认定或“现代社会”风貌之想象。例如,我们可以说个人的现代性(如强调个人的理性与主体自觉)或组织的现代性(如理性的、有效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不同的阶级来讨论,如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无产阶级的现代性;也可以分阶段来谈,如Ulrich Beck有First Modernity(第一现代性)、Second Modernity(第二现代性)。[7]在中国近代史的脉络中有很多学者则谈到翻译的现代性、被压抑的现代性或殖民主义的现代性等。本文不拟讨论现代、现代性或现代化等概念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仅尝试将“现代”一概念历史化,从中国近代历史、历史意识与台湾史学研究的脉络,来讨论“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等概念的出现、变迁,及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造成的影响。全文除了前言之外,分为四个部分:一、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二、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三、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最后则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