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坚雅的理论架构与区域研究的兴起

施坚雅的理论架构与区域研究的兴起

从1964年在美国《亚洲学会会报》(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上有关中国农村地区的市场结构一文,到1984年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讲,施氏以层级秩序的“中地理论”为中心,倡导将中国分为几个大的经济区域,作细致的区域研究。他的理论促成了西方汉学界在方法论上的一大变革。尤其显著的是分析的单位由原先将中国视为一整体,逐渐转移到强调小范围的区域研究。一旦学者的注意力转到地方,将区域研究与领导阶层之研究相配合的“地方精英”的观念就开始形成了。

施氏的观念对地方领导阶层之研究的影响可以从好几篇作品看出来,例如在施氏与伊懋可所编《帝制晚期中国城市》一书收入伊懋可对清代江南水利管理阶层的研究,此一研究显示地方精英在一个逐渐商业化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施氏与伊氏等另外又编了两本有关中国城市的书,其中有多篇有关地方领导阶层的研究。

另一个直接受施氏理论影响的例子是萧邦奇(Keith Schoppa)有关20世纪初期浙江士绅的研究,他运用“核心—边陲”的理论架构以及社会生态学的观念,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解释此一时期浙江的政治发展。他将浙江省分为内部核心、外部核心、内部边陲、外部边陲四区,再检验各区精英分子的组成,以及精英分子与地方官或其他区域之精英分子的关系。他发现各区精英分子的组成并不相同,其政治化的程度由核心向边陲逐渐扩展。在内部核心,经济发展刺激了许多代表精英分子之利益的不同团体之出现,而地方官员的权力也受到精英分子集团之抑制。相对来说,在外部边陲,地方官员享有较大的权威,而且直接领导变革。他进一步指出,各区之间精英分子的冲突是促成省级地方派系的重要因素。萧邦奇的书显示了空间分析与领导阶层之研究的结合。诚然,该书不仅受到史氏理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1970年代其他学者对地方精英之研究的启发。其中之一是孔飞力,他的书对新典范的出现有直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