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启蒙:梁启超
从鲁迅的例子可见近代中国的翻译与日本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在清末之时有大量的留日学生到日本读书,接触到相当多日文翻译西方的资料,就将这些书翻译成中文(包括很多教科书、工具书),而发挥了很强大的影响。这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透过日文了解西方的源头必须要推到梁启超。
梁启超能读懂日文书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即所谓的东亚“汉字文化圈”。自明清以降,汉字就等同于东亚世界的拉丁文,东亚世界有学问的人都看中国书,如《论语》、《孟子》、医书、小说等。最近的研究发现东亚以中国、日本、韩国、越南(也包括东南亚其他国家)等使用汉字的国家为中心,有非常大的书籍流通市场。这市场在17、18世纪已经形成,流通的书籍包括通俗用的药书、经典、文集或艳情小说。书商将中国的出版品卖到这些国家,另外当地也出版汉字书籍,在日本称作“和刻本”。当我们试图了解19世纪后翻译世界的复杂性,首先必须上溯16到18世纪,这两三百年之间形成的东亚汉字文化圈。
总之,东亚有一个汉字文化圈,不过这个文化圈内各国虽同样使用汉字,但是意思、用法有一些不同,需要另行学习。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在日本住了十多年。这一段时间梁启超开始透过日文的著作引介西方的观念,将西方最新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梁启超是流亡日本之后才开始学习日文,据说他几个月之内就把日文学会。他有窍门么?其实诀窍是他和友人合编的一本书叫《和文汉读法》,此书至今还在,《和文汉读法》的意思就是让中国人很有技巧且迅速地阅读日本文字。这本书据说当时非常流行,而且卖得很好。梁启超自己亲身试验和文汉读法的效果,据说他坐船到日本的时候,在船上就开始翻译一本日文小说,叫《经国美谈》,来到日本后,他在朋友的协助之下,很快就学会日文。这也是因为明治时代所使用的日语中的汉字要比现在多,也较容易根据汉字,加上对日文假名的了解,而掌握其意义。
日文中有一部分汉字称为“和制汉语”,意指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中国人开始时并不使用)。和制汉语其实是由复杂的中日间交往而产生的。这些语汇有些源自中国古典,有些是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翻译的,传到日本,再由日本传回中国,所以中日之间有着非常繁复的语言交往的过程,这类词汇随着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带到中国。和制汉语到底是什么?它指日本自中国引进汉字后,日本人所自行创造流行的汉语词汇,这些语汇又传入中国,19世纪末年起,以外来语的姿态逐渐在今日的汉语之内定着生根,而这些源自日本的外来汉语,就被称为和制汉语。像“世界”其实来自佛典,佛典里的意思是“宇宙”,它可能指国土、人间界、环境或宇宙,近代以来,“世界”开始指全球所有的国家,是梁启超开始引用,慢慢比较普遍的传布,有时他会用“世界主义”。还有一类称“回归词”,例:“经济”,经济的英文是“economy”,但是传统的汉语其实是指经世济民的意思,在早期的翻译里,严复是把economics译成“计学”,有关经济的书早期是翻译成《富民学》,就是怎么样让老百姓致富,严复翻译Adam Smith的书也是《原富》,早期我们用“富”或者“计”这些概念去翻译西方的“economy”或者“economics”。经济这两个字是日本人开始用的,如上所述在汉文里经济本指经世济民之意,后来就转变成所谓的“economy”的意思。现代社会里面的和制汉语非常多,像“现代化”“西化”“物化”或者什么“主义”等;再者,我们所熟知的“共和国”“电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警察”“航空母舰”等都是和制汉语。和制汉语最新的发展,包括最近流行的“达人”“暴走族”“援交”等,这些慢慢都融入中文世界。当然现代知识也随着日本词汇的流行引进到中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