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回首来时路
典范转移
前言
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
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
结语
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
前言
“文明”与“文明史”
“文化”与“文化史”
文明、文化与科玄论战
结论
翻译、启蒙与中国现代性
前言
翻译研究的两种取径
广告与翻译
翻译与启蒙:鲁迅
翻译与启蒙:梁启超
翻译与启蒙:严复与新观念、新语汇的译介
结语
从“士大夫”“士绅”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纪西方汉学界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
前言
“东方专制论”下的国家代理人
艾伯华与士绅社会理论的建立
对于明清士绅角色的辩论
施坚雅的理论架构与区域研究的兴起
“孔飞力学派”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形成
Esherick、Rankin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建立
世俗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前言
何谓世俗化?
世俗化概念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结语
建立史学典范的一个努力:论余英时《史学评论》“代发刊辞”
晚清史的反省
经世文编与中国近代经世思想研究
前言
“经世文编”简介
“经世文编”思想内涵之分析
研究方法的反省
研究展望
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介
评介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1738—1801)》
评柯文著《历史中的三个基调:作为事件、经验与神话的义和团》
前言:著述背景
理论架构
实例展演
反省与评估
文格德与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论《一个骑士在中国》
评潘英著《革命与立宪》
民国史之检讨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
序言
思想动员:辛亥革命的思想根源
一、以民主共和比拟三代盛世
二、传统反专制思想之激荡
三、风起云涌的晚清民主思潮
革命党与立宪派共造共和大业
一、立宪派角色之重估
二、革命成功:湖南的例子
辛亥革命的意义:代结论
评刘禾著《跨越语际的实践:1900至1937年间中国的文学、民族国家文化与被翻译的现代性》
胡适档案与胡适研究
前言
胡适纪念馆藏档案简介
穿透迷雾:如何利用胡适档案从事胡适研究
以胡适档案解决问题的一个案例:陈之迈致胡适函
结论
记忆、认同与口述历史
前言:众声喧哗的历史场景
口述历史所面临的困难
口述访问工作的社会面向
集体记忆理论对口述工作之启示
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之干扰
口述记录之挑战:从语言到文字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