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1]

世俗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1]

本文尝试分析以“世俗化”(secularization)观念来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几篇著作,以了解此一观念在近代中国研究上的限制与启示。笔者首先厘清世俗化一概念的意义,及近年来西方学者对此概念之反省;其次分析以世俗化来讨论中国近代思想变迁所引发的争议,而特别环绕着余英时与墨子刻等人对此议题的思考。近代中国世俗化的讨论与“五四话语”的出现,以及新儒家等人文主义学者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反省与批判密切相关。五四话语的支持者接受单纯的世俗化理论,认为随着现代化(民主、科学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进步)的发展,宗教逐渐衰微;反五四论述则质疑以此观点认识历史传统及由此提出未来中国的蓝图。余英时与墨子刻均继承新儒家所开创的“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对照,来思索轴心文明建立之后,中西文化之差异及其对世俗化之影响。此外,墨子刻指出中西认识论的差异亦不容忽略,西方世俗化深受怀疑主义和道德相对论的冲击,中国则否。两人的讨论不但丰富了世俗化的概念,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近代中国世俗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