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第一章 “淑新”文化的萌芽与滥觞

一、20世纪初世界教育思潮中的西学

(一)欧美主要教育改革运动

(二)两种教育改革的特点

二、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西学东渐”

(一)新教育思想的产生

(二)教育内容的革新

(三)教育制度的转变与建立

三、“淑新”学校文化萌发的时代“孕育”

(一)“兴女学”思潮与“淑新”萌芽

(二)蓬勃发展的江苏教育与“淑新”发展

(三)“淑”与“新”的文化本意

第二章 “淑新”课程的初创与嬗变阶段(1905—1949)

一、“淑新”课程的发轫与“革创”(1905—1917)

(一)“淑新”课程标准的发轫与变革

(二)“淑新”课程内容的演变及特色

(三)“淑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沿革

(四)“淑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初创

二、“淑新”课程的改进与革新(1918—1936)

(一)“淑新”课程标准的改进与革新

(二)“淑新”课程内容的演变及特色

(三)“淑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演变

(四)“淑新”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成效

(五)“淑新”教师的培训与进修

三、“淑新”课程的“混沌”与“厘革”(1937—1949)

(一)“淑新”课程标准的混沌与重建

(二)“淑新”课程内容的演变与特色

(三)“淑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特点

(四)本期“淑新”课程评价方法

(五)多种措施的教师在职培训

第三章 “淑新”课程的重构与适应阶段(1949—1958)

一、苏联教育体制影响下的课程借鉴

(一)苏联教育体制的历史背景

(二)苏联教育体制的沿袭与革新

二、新中国教育背景下的“淑新”继承

(一)本期“淑新”校史发展概况

(二)“淑新”课程标准制定与落实

(三)“淑新”课程内容的继承与特色

(四)“淑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

(五)“淑新”课程评价方法

(六)多种形式与内容的教师进修培训

第四章 “淑新”课程的融合与生长阶段(1958—1988)

一、苏派与海派的教育归并

(一)从地域融合到文化融合

(二)海派教育的文化特征

二、“淑新”课程的探索与跃进(1958—1966)

(一)“淑新”课程标准的确立与落实

(二)“淑新”课程制度的变革与实施

(三)“淑新”课程教材的改革与调整

(四)“淑新”课程方法的革新与实践

三、“淑新”课程变迁与回潮(1966—1976)

(一)教学改革的变迁

(二)教材改革的变迁

(三)教材改革的“回潮”

四、“淑新”课程的恢复与发展(1978—1988)

(一)恢复期的“淑新”发展概况

(二)恢复期的“淑新”教育教学

第五章 “淑新”文化的改革与时代解读(1988— )

一、“淑新”课程改革的基地示范与引领(1988—2000)

(一)“淑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背景

(二)“淑新”课程改革的示范实践

(三)“淑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效

二、“淑新”课程改革的世纪跨越与回眸

(一)从“女学”走向“五育并举”

(二)从西学东渐走向校本化实践

(三)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三、“淑新”与美育的百年对话

(一)“淑新”“勤朴”引领的课程改革为美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美育研究传承并发展了“淑新”“勤朴”的文化本意

四、“淑新”文化的学校融合与生长(2000—2020)

(一)“淑新”文化在校园弥散与生长

(二)“淑新”文化的课程融合与发展

(三)“淑新”文化的教师培养与成长

五、“淑新”文化的未来构想与设计(2020— )

(一)人工智能与智慧校园相结合,勾画“智能+”校园的整体画像

(二)个性化与全程性相结合,勾画未来课程的系统画像

(三)自觉实践与善用资源相结合,勾画未来教师的素养画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