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课程内容的继承与特色

(三)“淑新”课程内容的继承与特色

1.“淑新”课程内容的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解放初期,基于苏联的课程机构,根据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新教育的发展方向,实验一小对原有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及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1949年9月,根据1949年6月颁布的《华北区小学教育暂实施方法》,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暂行小学课程时间表》(全日制与半日制)。全日制的小学课程设国语、算术、珠算、常识、历史、地理、自然、政治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作等学科。常识在小学三、四年级设置,政治常识、历史、地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设置,自然在小学三、四年级包含在常识之中,进入高小以后才单独设立。半日班的小学课程设国语、常识、算术、唱游、劳美、周会。[14]实验一小为全日制小学,根据实验一小情况,制定并落实了全日制小学的课程安排表。

2.“淑新”课程内容的特色

新中国课程改革中,年至 年19491952以“四育”为主要基础教育课程,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整个社会出现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现象,社会就业压力显著提升,因此从1953年起,教育部颁布新政策,劳动教育受到重视。实验一小紧跟改革形势,开展教学实践。

(1)智育

20世纪50年代初,以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为代表,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学的热潮。《教育学》的引入和学习为智育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此教学大背景下,实验一小与金山县其他学校一样,积极投入其中。国语、算术、珠算等智育课程相应开展,并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当时教师备课的要求是:①精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②交流教学目的要求;③考虑教学方法;④考虑教具;⑤考虑参考资料或补充材料;⑥检查上一次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理论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结合学习华东师大教授曹孚在《文汇报》上连载的《关于怎样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专题文章进行讨论。明确每节课要有教学和教育两方面的任务;课的类型有练习、复习、综合、传授新知识等;课的结构一般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教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等5个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并注意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加强课程中的思想教育。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是融合为一体的。

(2)德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第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规程颁布。这时开始不再设政治科或其他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教育。

在此《规程》指导下,实验一小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和“反帝反封建”教育。1950年,实验一小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引导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新一代。1955年2月10日,教育部首次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关于实施小学生守则的指示》,更是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和日常行为的规范。其《小学生守则》内容如下:

第一条: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准备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第二条:尊敬国旗。敬爱人民领袖。

第三条:听从校长教师的教导。爱护本校本班的名誉。

第四条:按时到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缺课。

第五条:上学的时候,带齐要用的课本和用品。上课以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

第六条:上课的时候,要整齐、安静、姿势端正。要离开课堂,先请求教师许可。

第七条:上课的时候,认真做功课,用心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问答。不随便说话,不做别的事情。

第八条:上课的时候,要回答问题或者要提出问题,先举手。教师让说,再站起来说。教师让坐下,再坐下。

第九条:按时用心做好教师指定的课外作业。

第十条:好好当值日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第十一条:尊敬校长教师。上课下课都对教师行礼。在校外遇到校长教师也行礼。

第十二条:和同学友爱团结,互相帮助。

第十三条:上学和放学回家,在路上不耽误时间,避免发生危险。

第十四条:敬爱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帮助父母做自己能做的事。

第十五条:尊敬老人。对老人、小孩、病人、行动困难的人,让路、让座,给予可能的帮助。

第十六条:对人要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不在公共场所吵闹。不妨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睡觉

第十七条:不说谎,不骗人。不赌博。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不做对自己、对别人有害的事情。

第十八条:爱护公共财物。不弄坏弄脏桌椅、门窗、墙壁、地面或者别的东西。

第十九条:按时吃饭、休息、睡觉。常常游戏、运动,锻炼身体。

第二十条:对身体、饮食、服装、用品、床铺和住所,都保持清洁卫生。对公共场所也注意清洁卫生。

在这份文件中,可以看到1955年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分20条,有600多字。分别从学习、作息和德育等方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规范。而相较于学习、作息方面,《小学生守则》中有关德育方面的行为规范占了一半以上,20条中就有11条涉及不仅要学生“准备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尊敬国旗”“爱护本校本班的名誉”,而且要学生“尊敬校长教师。上课下课都对教师行礼。”“和同学友爱团结。互相帮助。”“尊敬老人。对老人、小孩、病人、行动困难的人,让路、让座”。还要学生“不说谎,不骗人。不赌博。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不做对自己、对别人有害的事情。”“爱护公共财物。不弄坏弄脏桌椅、门窗、墙壁、地面或者别的东西”等等。在首个《小学生守则》中加强德育教育,与当时国情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开展了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工作,这对学校的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逐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德育体系。

由此,实验一小认真贯彻并执行,以《小学生守则》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注意培养典型,评选三好学生,树立榜样。当时,书报刊物和电影广播配合学校,全方位地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实验一小涌现不少以英雄名字命名的班级和中队。社会风气良好,再加上通过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有了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学习目的更明确,纪律普遍良好,成绩有所提高,并且养成了优良的习惯和品质。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同学互助、爱护公物、拾金不昧等优秀事迹蔚然成风。这时期实验一小虽然没有德育课程,然而德育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并且在学期结束前,实验一小还会进行操行评定。

(3)体育

民国初期,学校设体操、卫生课,但体育器材和场地普遍缺乏。民国三十七年(1948),对小学生进行体检,受检查学生1450人:健康学生194人,占13%;患各种疾病学生1256人,占87%,其中患沙眼、扁桃腺炎、淋巴结肿的学生占患病总数的58.4%。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体育活动,学校体育设备也相应得到改善,但不少学校体育师资不足,体育课质量仍差。当时实验一小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而不少乡村学校体育课时有时无。

为加大体育活动力度,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部于1950年颁发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内容包括体育教学的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三部分。教材纲要是以整队和步伐、体操、舞蹈、游戏、技巧、球类运动、田径赛等内容进行分类的。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内容包括:说明、大纲两部分,还有附件部分(体育考核项目与标准、教学用具与设备一览表)。大纲是中小学十二年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内容是按年级编写的,“小学一至六年级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基本体操和游戏”;中学大纲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包括体操、田径、游戏。大纲是吸取苏联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并按照教材的系统循序渐进编写的。

实验一小紧跟步伐,落实贯彻《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每周继续安排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有足够时间。1954年,实验一小全面推行少年广播体操,检查并监督学生做操规范。

(4)美育

1949—1957年,是新中国美育思想的确立及美育的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济振兴,政治清明,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美育也受到空前的重视。当时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国民教育的各项规定都明确提出了各级学校美育的任务和要求,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美与生产技术”全面发展。1955年9月2日,教育部《关于颁发“小学教育计划”及“小学教育的课外活动的规定”的命令》指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所以小学中不但要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同时还必须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加强美育的措施。[15]大学、中学、小学的音乐,美术课程逐步受到重视,学生的课外文娱活动十分活跃。

1957—1960年,是美育的削弱时期。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认为:“党所提出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口号,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含义。”由于这两个权威性文件,都没有提及美育,所以美育在理论与实践中受到忽视。在当时国内编发的《教育学》中,美育的内容被删减。因此,在这一时段中,实验一小的美育课程被压缩,课时被减少,美育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5)劳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劳动教育。它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为主要实施渠道,并辅之以课外劳动、与有关学科教学的结合。

由于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发展很快,1953年和1949年相比,小学生增加了一倍,中学生增加了185%以上,[16]学校不能满足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学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思想,不能升学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新中国五年教育改革探索,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带来了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和社会就业压力。1954年,时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习仲勋在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讲话并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社会主义与劳动是分不开的”。[17]1955年5月,习仲勋在全国文教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注重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同时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18]同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及其说明》增设了《手工劳动》课程,小学一至六年级开设手工劳动课,要求每周一课时,将其界定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19]1956年,教育部又专门颁发《关于1956—1957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通知》。1958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1958—1959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将生产劳动课程列入国家教学计划,要求初中、高中每周开设2学时,每学年另外参加体力劳动14—28天,并强调“劳动教育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区别于旧教育的标志,对贯彻培养劳动教育的方针,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劳动教育和劳动课程具有了高度的政治地位。(见图3-5)

在此背景下,实验一小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指示,把“爱劳动”作为五爱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在校内对小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外,请已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取得成绩的原实验一小高小毕业生现身说法,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宣传,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效果较好。1950年,实验一小开展种植蔬菜、马铃薯、南瓜和搓草绳、编竹器、结钢笔袋、捉黄鳝、挖田螺及饲养家禽、家畜等活动,劳动教育慢慢扎根在学生心中。

(续图)

图3-5 1949—1958年劳动技术课程设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