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思想的产生

(一)新教育思想的产生

中国长期都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为了满足封建社会的需求,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适应了以自然经济、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并以此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传教士访华所带来的“西学”是第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但在当时,正统士大夫始终站在华夏中心论上,认为传教士访华后所带来的“西学”都是别有用心的,甚至于1720年颁布了禁教令,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由此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被隔断,并悄然落后于世界文明。与此同时,封建专制进一步被强化,文化与教育制度也在日趋腐朽堕落。

1.“采西学”意识的觉醒

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也曾是世界的霸主,掌握着世界的经济命脉,因此清政府也常以世界中心自居,而打破这一局面的转折点就是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一场战争使得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冲击下,亡国灭种的危机感迫使中国人重新思考教育中德行与技艺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一大批拥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站了出来,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与传统教育提出了批判与反思。如龚自珍等人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培养新式人才,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林则徐大量采购了西方的报刊并率先翻译了西方书籍,还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的教育主张;魏源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以夷款夷”[2]等颇具有时代特征的“采西学”的教育思想,不仅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还要求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并努力建立“经世致用”的教育价值观;而曾国藩又在魏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智以造船制炮”[3]的观点,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新教育思想。魏源和曾国藩等有识之士的主张无疑都松动了“夷夏大防”的传统观念,也进一步拉开了中西方文化教育融通的序幕。

2.西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一次鸦片战争,除唤醒了一部分先进中国人的教育思想,也使得中国被迫开放,禁教令的解除使西方大量的传教士顺利进入中国。他们在中国开设了一系列的近代教会学校,传播西方宗教思想以及灌输一些崇洋媚外的思想。他们的到来,使得西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大量的西方书籍也涌入了中国。自此中国人西学东渐的意识开始觉醒,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西方新式教育思想有了激烈的碰撞。而在其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更是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西学的认识。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中,知识面的狭隘是教育的一大弊端与局限,尤其是八股文和程朱理学等的兴起,限制了学子们的创造力,因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教育的落后和创造力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于是乎,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亲眼看见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后,强烈呼吁要把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纳入中国教育中。他们主张会通中西,不带成见地、客观地正视西学,但不是一味地尊崇西学,贬低中学,而是在会通中西的基础上做到超越西方的科学知识。其中冯桂芬就在《采西学议》中提出“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4]的观点。他的观点中强调了以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为根源,以西方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辅助,这便是中体西用的雏形。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