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淑新”课程的探索与跃进(1958—1966)
1958年,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教育领域展开了全面批判苏联修正主义教育理论的运动,在课程改革理论上也同样由全盘苏化骤变为全盘否定,尝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淑新”课程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基础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彻底中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随之走上了关门闭户的道路。
1958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社论,明确提出国民经济要全面“大跃进”。同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5]同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教育大跃进”。在浩浩荡荡的运动形势之下,“淑新”课程跟随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探索与跃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