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三)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循着百年的课程发展史,可以看到与课程发展一路相伴的就是课程评价的研究与探索。在建校初期,实验一小已经建立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一套评价办法,但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探索测验、演说竞赛、师生共同参与等评价方式,探索“金山好学生”标准的落地,探索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改革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的办法,关注非智力因素等等。评价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评价内容的改进:从偏重德育走向五育

建校初期,实验一小对学生的评价从入学到在校学习直至毕业的评价内容,主要是围绕儿童的能力、学业考试成绩来开展,把对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等学科进行测验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儿童的主要依据。20世纪20年代以后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日常书面的评价,还有关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关注。解放后,实验一小注重知识考查,考查次数多,择优录取。前期使用百分制,1955年后使用“五级制”。至新时期拨乱反正,恢复教学秩序,重新沿袭了这一评价制度。一期课改期间,实验一小积极改革评价,评价内容非常全面,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运动会、各学科竞赛、技艺竞赛,以及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从评价内容的发展,可见学校育人目标与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

2.评价方式的探索:从注重结果走向注重过程

伴随着评价内容改变的便是评价方式的一路探索。实验一小建校之始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每学科试验成绩参合平时成绩,判定分数为本学年每学科成绩分数。”评价看重的是分数这一结果。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探索教育测验研究的背景下,“淑新”课程实施的评价也随着发展变化,评价方法主要通过测验、演说竞赛、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评价。解放后,实验一小实行课堂提问、课内作业、书面测验等评价。新时期以来,加强了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评价。一期课改期间,实验一小除了采用数量分析评估这种传统的成绩结果来评价学生外,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发展情况,通过观察分析评估记录学生一系列的课堂表现及日常行为规范、竞赛等情况,综合分析、对比,并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