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江苏教育与“淑新”发展
1.重教的社会环境,孕育“淑新”文化
淑新女校建立之初,隶属江苏省。自古以来,江苏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文化教育事业较为发达。追溯至元朝,一些有识之士便拉开了朱泾镇私资办学的历史帷幕。当时,朱泾镇所在的胥浦乡有热心人开办了邵氏义塾,贫寒人家子弟逐渐有了读书的机会。之后,朱泾镇才开始建立公办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作社学、义学、县学等,其中以清道光十年(1830)官民共同捐助建成的柘湖书院较有声名。大约70年后,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柘湖书院在全国一片创办新式学校的呼声中,改为官立柘湖高等小学堂,开创了朱泾镇创办新式学堂的先河。
进入近代社会之后,江苏的官商士绅等各界人士纷纷介入新学堂的开办,尤其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小学新式学堂剧增,居全国第8位。1905年,朱泾人黄公续创办了明强小学。自明强学校开设后,朱泾镇上公私办学之风大盛。同年开办的还有公立同仁学堂等。当时,教育救国与“兴女学”思潮激荡,陈贻芬看到明强小学专收男生入学,就决心创办女子学校,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当时,他和吴钦叶等人奔走呼号,筹募捐款。初创时,困难重重,家长受封建礼教束缚,不赞成女孩子上学。陈校长和教员亲自登门劝学,终于招到女学生20余人,分两间教室授课。
重教的社会环境助推“淑新”文化的产生。清末民初,江苏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得益于江苏自清末以来形成的良好发展基础以及全社会的重教环境。部分行政官员和诸多商绅、民间团体对中小学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持。江苏乃得风气之先之地,倡导男女平等,女子教育较为发达,也为“淑新”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教育学会成立,促进“淑新”发展
回顾清末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以教育会为代表的民间教育社团组织在其中的参与、推动、引领等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解除了部分党禁,各类专业社团得以获准设立。1902年于上海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标志着我国近代民间教育社团设定的开始。正是在此背景下,清末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担任首任会长的江苏教育总会(原江苏学务总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张謇对女子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世苟文明,学不可遗女子”[19]。健全完备的女子教育制度有助于女子成为自由、独立的人,也有助于国人品格的塑造,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在实际兴办女学的过程中,张謇注重女子精神品格的陶熔。他倡导女子将学知识和学技能与自身精神面貌、生存状态、品行修为融为一体,并扩大到家国和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提供力量。[20]当时,“兴女学”思潮中,将女性培养成“贤妻良母”是主流观点,这也是张謇所推崇的,女性应养成“勤朴”之风即勤能、俭朴。1913年,学校(当时已改名为市立第一女子初等高等小学)在建校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定“勤朴”二字为校训。张謇的思想主张对淑新女塾定“勤朴”为校训有指引作用。
依靠江苏教育学会的力量,促进了“淑新”学校文化的发展。江苏教育总会对基础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参与和支持,主要包括争取教育经费、引领教育改革、维护团体利益等。引领教育改革是教育社团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工作。江苏教育总会等教育社团主要通过邀请教育名家举办演讲报告会,出版教育书刊,组织教育培训,开展教育调查,成立各种专门研究会等宣传教育思想,传播教育理念,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为淑新女校的创办与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