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背景

(一)“淑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背景

1.如火如荼的全国课改

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材开始由国家大一统走向区域多样化。

1986年,第六次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明示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调整,目标就在于培育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改革理念。第一次在课程计划中出现了两种课程类型,即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适当增加了音体美类和劳动技术类的课程比例。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我国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1]

2.势在必行的上海课改

在全国轰轰烈烈推进课改的同时,1988年,上海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开始承担发达地区九年义务教材的编写工作。至此,上海重点聚焦“四个素质和健康个性培养”的课程培养目标,启动了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后被称为“课程改革第一期工程”,简称“一期课改”)。[2]

上海一期课改,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放在核心的位置,率先提出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创新与特色之处:确立了培育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个性的课程培养目标,构建了“必修、选修和活动”三个课程板块,架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渠道,建立了由思想政治课程、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学科课程组成的“三线一面”德育体系,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规范了教师培训体系等等。

3.顺应发展的美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在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为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素质打牢基础。[3]受本地文化的影响,在80年代末,实验一小一批执着革新的教师把民间艺术如金山农民画、金山黑陶等融入“淑新”课程中,为开展美育实践研究提供了范例

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课改,1989年,实验一小借助美育的育人功能,开展县级课题《用美育塑造社会主义新一代》研究,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进行审美教育,落实美育任务,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这一研究成果,为学校特色办学开阔了视野。1997年,实验一小开展市级课题《小学美育各年级目标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以美育人的途径与方法,以全方位、多角度把美育思想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根植于“淑新”课程的美育研究,发展了“淑新”课程的研究视角,也为学校开展“一期课改”研究奠定了基础。1991年起,实验一小被定为全市26所课程教材改革试点小学之一,由此吹响了“淑新”课程全新探索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