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体制的历史背景

(一)苏联教育体制的历史背景

经历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教育,从1917年到1929年进行了苏维埃政权初期教育改革。苏联共产党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即使在战争期间,苏联政府也依旧发展和加强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快速恢复并发展。翻倍投入的教育经费,不仅保证了教育的发展,还从普及四年制义务教育改为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

苏联教育的教育学理论。194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第一次发表了凯洛夫1948年版《教育学》第二十一章《国民教育制度》的节选译文。后面的几个月中又对《教育学》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刊发,对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大力推崇。

有了前面国家颁布的学习苏联的教育方针,加上凯洛夫《教育学》的推广,国内的教育界掀起学习苏联教育学热。由凯洛夫主编,沈颖、南致善等译的《教育学》经两次修订翻译,分上、下两册,在中国大量出版。不仅如此,有些高等师范类院校将《教育学》确定为教学用书。[2] 《教育学》译本在中国正式发行后,据不完全统计,其新旧版本总计印数50万册。《教育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本质,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1950年开始,苏联专家、教育学学者来到中国传授教育经验,帮助中国进行教育建设。包括凯洛夫也在1956年来访中国,将学习《教育学》热再次推到高潮。

通过凯洛夫的《教育学》和专家学者的解读,可见他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他认为:“我们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理论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个目的和任务出发的,是从学校教育应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应该保证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出发的。”[3](P131)

(1)教学原则

凯洛夫在书中总结明确了六条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学生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和巩固性原则。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也是在这六条教学原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①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型直观、语言直观);②启发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④巩固性原则;⑤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⑥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⑧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思想

凯洛夫在书中提出了“三中心论”教学思想,即教学要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重视书本知识和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坚持以课堂教学、班级授课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凯洛夫还在书中总结提出了五环节教学,与之前赫尔巴特派的五阶段教学有所不同。赫尔巴特派创设的五阶段教学法为:预备(复习旧课,联系新课)、揭示(说明目的)、比较(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概括(归纳总结)、应用(运用新知进行练习)。凯洛夫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法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两个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最早对于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强化学生记忆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影响。

(3)基本构成

在凯洛夫的《教育学》一书中确定教育的基本构成是:“1.智育;2.综合技术教育;3.德育或共产主义道德教育;4.体育;5.美育。”在这本书中对于学生的发展制定的教学任务包含知识技能的要求、教学与发 展、教学与教育等几个方面的任务,是比较全面的。对于现在中国的“五育”并举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现在的“五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通过“五育”并举的推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对于现代的教育思想来说也是比较吻合的,说明在当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已经比较成熟和先进了。

由此而言,凯洛夫的《教育学》以及苏联的教育经验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理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推动了新中国对教育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