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智慧校园相结合,勾画“智能+”校园的整体画像

(一)人工智能与智慧校园相结合,勾画“智能+”校园的整体画像

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研究信息时代的教育范式、建设智慧校园提供了可能。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如此高频次且高层次的文件发布,都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实验一小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方案,构建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1.构建“智能+”校园的整体框架

图5-17 “智能+”校园五层次

为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近年来,实验一小已经开始思考“智能+”校园的建设,并邀请专家一起构想。“智能+”校园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人工智能技术(AI)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物理基础。AI在校园中的使用融合了大数据、学习分析、人机交互和语音与视觉识别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影响着教育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实验一小借鉴专家学者的意见,重点建设“智能+”校园五个不同的层次和组成,包括数据层、技术层、算法层、框架层和应用层(见图5-17)。数据层主要是学校管理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类;技术层主要是各种传感器,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也包括与AI相联系的学习科学、脑科学和学习心理等新技术;算法层则是AI中最常用的一些算法,如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框架层聚焦了各种技术的操作系统,扩展了“智能+”校园的使用可能;应用层是面向学校师生的各种应用,也是功能性和个性化需要的体现。

2.明确“智能+”校园的整体目标

图5-18 “智能+”校园整体目标

实验一小提出的以“智能+”校园为主要特点的学校教育信息化2.0,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更是教育生态的整体重构,力求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实现教育各个维度的变革,如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转变、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服务模式变革,以及学校信息化时代教育组织与治理的变化,等等,为“淑新”文化注入新内涵。

在整体规划和设计中,以“人”为核心点,以全方位创新的方式将信息化技术嵌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图5-18所示),打造具有安全、绿色、智能特点的学校环境(如图5-19所示);在信息技术常态化、无感化的应用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全程、全纳、个性的帮助,发挥信息技术应用助推学生能力素质提升拓展的作用;挖掘信息化的人文关怀作用,打造好玩、舒适、人性的师生实践与生活空间。在“智能+”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更多关注基于5G网络技术形成的共享、智慧、灵活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建设,从学生学习环境与智慧课堂等与教学方式改革的角度出发进行建设。

图5-19 学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