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教师的培训与进修

(五)“淑新”教师的培训与进修

课程教学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学法能够得以实践运用与教师的进修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在“淑新”课程建设中,民间组织积极推动了教师的培训。江苏教育会引领着江苏地区的教育改革,通过邀请名家举办演讲报告,出版教育书刊,组织教育培训等宣传教育思想。[26]江苏教育总会也成立了各种专门研究会,1920年初,江苏教育总会下组建的推行国语委员会开设了培训班培训国语教员。据记载,民国九年(1920)、民国十二年(1923),学校两次派教员张本清、汤灏、金瑞玉等到苏州、无锡等地学习各地优秀国语教学。

教师进修是自身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小学教师品质提升的要求。教师教育进修的内容和实际教育是接轨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江苏省规定了“本省小学教员进修总目标”,共计八条,分别是:小学新生活训练及公民训练的研究与实施、小学生产训练的研究与实施、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实施、小学应用教具校具的研究与制作、教育测验统计的研习及应用、医药卫生知识的补充、国防科学知识的补充、《小学教师》(半月刊)第二卷各期的习作。各级视导人员负责督促教师进修,并由江苏省教育厅择优奖励,鼓励教师以八条目标内容深入实践与研究,提升教育质量。

据《视导报告》记载,金山县小学教师的进修办法有:暑期讲习会听讲、阅读《小学教师》(半月刊)和各中心小学区设巡回文库。1924年,暑期讲习会的内容有:实施设计教学法、心理测验、国语问题、常识教学法、算术教学法、国语会话、复式教学法等。1928年,暑期讲习会探讨了“小学行政及乡村小学实际问题”、三民主义教育、复式教学法、各科测验、民众教育等问题。

教师的进修助力了“淑新”课程教学的发展。他们围绕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研讨、实验与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提升了实验一小的教学质量。

本期“淑新”课程展现了积极的姿态,在社会变革中,课程不断发展,教育者们在教育宗旨、教育目标的引领下,投入教育实践。从往昔的以教师为本位,到以教材为本位,发展为以儿童为本位。教育者们以批判的精神改进教学,让“淑新”课程呈现了新气象。同时,在本期课程中,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迸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以实践,这都为之后的课程自我改造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