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学”走向“五育并举”

(一)从“女学”走向“五育并举”

纵观“淑新”课程发展史,课程虽带有时代烙印,但没有脱离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从关注“女学”开始,逐渐关注儿童,关注国语、公民教育、卫生习惯,关注德智体“三育”,关注智德体美“四育”,关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一路走来,“淑新”课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革新,显示出了明确的学校课程特征。

1.课程以儿童为中心

“淑新”课程从发轫之初就开始关注到儿童,接近儿童的生活,即便是在混沌期依然坚持课程尊重“儿童本位之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也贴近儿童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全国中小学通用教材发行,教师会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目标的修订和教学内容的修改,教学更贴近学生。即便在教材缺乏的年代,教师也会通过讲故事、讲科学知识、讲为人之道等,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不忘育人。在经过历史浩劫后拨乱反正,“淑新”课程更是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儿童强健体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培养,直至一期课改期间“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个性特长”的素质教育探索。这一路上,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授课方式、授课时间,在课程探索过程中,都始终关注教育的主体——儿童。课程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课程活动注重儿童化,并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的学习能力,教育改革直指育人本质:儿童为中心。

2.课程以发展为目标

百年“淑新”课程历经数次革新。回望一次次改革,课程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课程的发展宗旨也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从实验一小创建之初的实用主义课程,到对儿童心理以及生活发展的关注,到增加劳动教育、美育;从发轫期只片面注重女子德操及必备技能,到三民主义时期课程尊重“儿童本位之教育”,对儿童的教育逐步关注到养成崇德观念、健康体格、良好品性、审美兴趣、生活知能、劳动习惯、科学思想等。从新中国成立后只关注“四育”到1953年加入劳动教育,增设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贯彻于课内课外,使课程体系更完备。从“教育大跃进”时期注重劳动教育,强调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到恢复期围绕“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一中心进行课程改革,到一期课改两个板块课程安排,以及三线一面德育课程体系,“淑新”课程目标明确,变革一直关注着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