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文化在校园弥散与生长

(一)“淑新”文化在校园弥散与生长

1.二期课改的强势推出

2000年,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基地学校,实验一小开启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本次课改核心为改变以往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化课程体系。

二期课改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并确立了总学力观,即“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强调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与一期课改相比,二期课改更注重学生学力的培养,这必将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但课改先期的研究,实验一小还是有三分担忧:(1)理论孵化相对滞后,如何突破传统思维;(2)素质教育如何应对应试教育的挑战;(3)新教材试点如何应对滞后的评价标准的磨难。

2.理论学习与理论孵化

面对课改的隐忧,为践行二期课改理念,实验一小加强二期课改先进理念学习,将学校百年来积淀形成的文化特点融入实践中,充分激发教师和衷共济、唯实唯先的精神。

二期课改的实质即素质教育的上海化。为此,实验一小确定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发挥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深化先进教学理念的二期课改实施纲领,促进学校教师角色转变,从崇尚书本知识传授,到崇尚学生能力培养,从重视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到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从讲究传授的教学到引导和关注学生亲身体验,努力营造宽松、宽容的学习氛围,培育师生教学情感的亲和力。

3.“淑新”课程的适应性探索

全新的课程与理念,对于学校与教师都是极大的挑战。除了加强学习外,更需要将课程理念落实于课程改革中。实验一小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基于课改实施纲领,确立了《小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研究》项目,引导教师借鉴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等,立足课堂,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开展适应性教学探索,以真正理解课改理念。

(1)根据习得理论开展研究,丰富课堂学习形式

为了能真正看到学校现行课堂与新课改理念之间的落差,实验一小开展了课堂情况大调研,发现课堂上集中反映出四方面问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基本上是同向思维;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基本上是接受式学习,很少有体验式学习,更少有研究式学习;有些课堂看似活跃,但学生思维肤浅,也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

基于问题,实验一小根据习得理论,注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化、立体化、多样化和结构化的特点,在各学科中开展做中学、玩中学、网络中学习、实践中学、活动中学等研究,既让多媒体赋能传统课堂,也不断丰富课堂学习形式,让课堂呈现美的气息。

(2)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展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动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二期课改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践中,实验一小修订课堂评价观察量表,加入对学生学习方式与问题意识的观察,引导教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挖掘学生那些正处于形成状态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能力,以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基于课改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二期课改初期最大的矛盾集中在识字教学上。在二期课改行动纲领中特别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先认字后写字,识字量要增加,写字量要减少。从教材的安排来看,也按照这样的要求编排。对于这样的安排,习惯于先教拼音,再让学生借助拼音这一拐棍进行识字教学的教师来说,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家长拿到书后也是一片哗然。

为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实验一小组织教师研究识字教学的规律,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研究发现,先引导学生生活中识字,再借助字学拼音,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于是,教材试点组开始联合攻关。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试点组老师根据儿童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快乐教学法,来营造乐学的氛围,如“猜字”“送信”“放鞭炮”“捉迷藏”“找朋友”“叫号”“说悄悄话”“一字开花”等,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宽松学习气氛中,完成对生字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真正对字音和字形建立联系,起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在探索中,逐渐创建了识字教学基本流程:揭示课题,整体感知—合作学习,识记生字—借助游戏,巩固生字—拓展延伸,巩固识字效果。由于实践效果良好,解除了家长的疑虑,也为学校深入推进二期课改积累了经验。

(4)开发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二期课改的典型特点就是在基础型课程之外,增设了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经历,让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和综合。

实验一小紧紧围绕“自主发展,张扬个性”的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学校的需求、教师的特长,探索了多种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基于拓展型课程编制广域性、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等要求,实验一小探索开设限定性拓展课、学科拓展课、自主拓展课、社会实践拓展课等几大类内容,对一期课改期间的活动课进行分类管理,特别加强自主拓展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形成了“自主拓展课”“四点社团”等多种活动形式,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对于探究型课程,实验一小则借助区级课题《小学主题式探究型课程的研发》组织推进。课程以“奇妙世界我来发现”为主题,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参与研究,包括课堂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等,先后开发了《校门口的空气质量的调查》《影子的秘密》《巧妙的加法——尝试发明》《护蛋行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还形成了基本教学流程:问题产生阶段—问题的筛选、归类阶段—问题探究的计划(方案)——课堂汇报探究活动的阶段—探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与评价,这些都成为实验一小探究型课程建设的雏形。

(5)关注学习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在评价研究中,实验一小充分利用《小学生成长记录册》,让学生、同伴、家长、老师,多主体、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评价的标准与内容上,落实多元化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外,实验一小还重视学生其他特质与潜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评价,开展“品行小标兵”“才艺小能手”“学习小能手”“阅读小标兵”“网络小先锋”“诚信小能手”等评选,使教师、学生、家长都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

4.“淑新”文化的深入性建设

课改的适应性探索,让教师们对教材的特点、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认识。但实验一小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实践与课改目标之间还有距离,比如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内容的完善等。为此,实验一小将“淑新”文化与课程建设相结合,进一步确立“四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为美育教师培育目标,“六美”(理想美、心灵美、行为美、才艺美、创造美、健康美)为美育学生培养目标,开展了以《构建审美型现代化新郊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为课题的过程美育研究,营造“淑新”文化氛围,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并不断深化学校的“淑新”课程改革。

(1)构建“协同管理”机制,营造“和美润心”文化氛围

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实验一小积极革新管理制度,力推合作、互助的工作方式,通过“三共”营造文化氛围,努力构建“协同管理”机制,为深入开展课改提供保障。“三共”,即在制度建立时,强调用“共议”来形成共识;在制度实施中,强调用“共事”来共同维护;对于制度实施的成效,强调用“共荣”来共同享受,以营造“和美润心”文化氛围,让教职工能找到工作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2)构建“校本实施”机制,创设“悦纳童心”课程氛围

在“和美润心”文化氛围营造中,实验一小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组织教师开展“三共”活动,建立“校本实施”机制,构建了“童心快乐成长”课程框架(课程框架1.0版本,见图5-3),将学校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加强校园环境与班级文化环境的创设、“两纲”教育与德育体验课程的建设、新郊区课程资源的挖掘,以及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形成了以“氛围创设—活动设计—评价激励”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建设机制。

图5-3 “童心快乐成长”课程框架

基于课程框架,实验一小重点组织教师开展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方法及途径研究,通过“咬尾巴”“前移后续”“1+N磨课”“同课异构”等校本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认识“三维目标”,引导教师主动观察课堂,智慧地开展审美化的课堂教学研究,打造以课堂实践问题为导向的审美型、生态型、探究型课堂,逐渐形成了教材处理的校本策略:单元整体解读、目标分步实施、梯度分层把握、教学过程简化、自主学习强化。

在课程建设上,实验一小积极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编撰了《陶艺》《动漫画》《儿童版画》《环保工艺》《书法》等校本课程。实验一小还建立了美术、陶艺、书法、戏曲、腰鼓、机器人等多个“四点社团”,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

(3)构建校园活动机制,塑造“六美”学生形象

“淑新”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具有审美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对学生“六美”形象塑造的期望,实验一小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注重全方位开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丰富学生的审美经历,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实验一小把升旗仪式、午会、班会、专题教育、传统节日、“美育行规勋章”评选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学习《我爱学校》《消防教育》等校本课程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特色节日,以及“动感八点”“四点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把春秋游、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家长会、家长学校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部分。

同时,实验一小以学生“六美”形象为基点,设置了“实小之星”评价方案,从“服务、学习、个性发展”三个维度入手,设置“服务之星、学习之星、科技之星、艺术之星和体育之星”等星级评选奖项,对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实现以评价来促进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目的。

(4)构建“育美培训”机制,修炼“四可”教师形象

为塑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形象,在“淑新”文化建设中,实验一小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作为教师的形象特征,以此设计了“育美教师”课程,开展了“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教之美”系列活动,使教师既关注自身的发展,也能注意智慧共享,呈现“和衷共济,唯实唯先”的精神状态,充分展示“淑新”文化对教师的修炼要求: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具有高尚的品德美、优雅的气质美、广博的才华美、真善的行为美,体现内在道德美、智慧美与外在仪表美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