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世光,周耀慈.“旧学”“新知”之际——论清末民初女子修身教科书[J].教育科学研究,2017(04):87-92.

[2]吴琼.动荡时期的德育出版物——清末民初的修身教科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02):132-136.

[3]徐丹.近代德育内容演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4]邓璐.清末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张猛猛.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学工作发展概述[J].江苏教育,2014(31):36-40.

[6]路宁.课程政策中的课程权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7]林乙烽.清末民初的中小学教育[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03):107-108.

[8]肖菊梅.清末民初赫尔巴特“五段形式教学阶段”的导入及推广——以汤本武比古的《教授学》为考察中心[J].教师教育学报,2014,1(06):62-67.

[9] 肖圣尧.清末民初江苏小学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1.

[10]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1]韩振刚.清末民初教科书知见概述(上)[J].出版史料,2010(03):30-37.

[12]韩振刚.清末民初教科书知见概述(下)[J].出版史料,2010(04):119-125.

[13]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转型时期我国课堂教学特点分析[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09:220-223.

[14]姜恕.清末民初蒙学教育向小学教育的嬗变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5]刘景超.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6]雷熙.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缘起及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7]李森,杜尚荣.清末民初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2):57-64.

[18]翟娟.清末民初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9]孙凤华.清末民初我国中小学修身科课程宗旨演变大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1):101-103.

[20]刘芳.清末民初小学德育教材故事素材分析[J].编辑学刊,2017(01):73-77.

[21]杨来恩,黄山.清末民初小学教授案是如何撰写的? ——对117份教授案的文本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2):77-88.

[22]税锐华.清末民初语文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3]杨来恩,黄山.清末民初中小学教授案的兴起及其价值[J].基础教育,2017,14(01):60-67.

[24]刘高才.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教学用书的文本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7.

[25]郝梦雪.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6] 姜丽萍.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教案的概况及其意义[J].基础教育,2009,6(01):45-49.

[27] 赵明辉,杨秀莲.清末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2):71-74.

[28]陈洋,梁励.辛亥革命时期教育嬗变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68-71+113.

[29]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90.

[3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4.

[31]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2]李汉潮.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本位探析[J].语文建设,2015,000(010):56-59.

[33]李占萍.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

[34]严加红.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评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4):90-94.

[35]校邠庐抗议.载《采西学议》第67—69页.

[36]李世宏.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教育早期转型[J].中外教育(福建),2002(3):15-18.

[37]郭齐家,葛新斌.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J].教育研究,1997(07):62-66.

[38]侯耀先.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对富国强兵道路的探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60-64.

[39]李华兴.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03):163-172.

[40]陈璠.清末民初学前教育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1]马永斌,刘文渊.留日和留美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04):78-82.

[42]连城.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1):138.

[43]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27-34.

[44] 张亚群.废科举与学术转型——论清末科学教育的发展[J].东南学术,2005(04):49-54.

[45]周牧.留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参与和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6:243.

[46]林乙烽.清末民初的中小学教育[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03):109-110.

[47]方成章.怎样应用设计教学的过程[J].金山县教育月刊,1924,1(05):6-14.

[48]部颁小学课程标准总纲:第一小学教育总目标[J].教育刊,1933(139):55-56.

[49]冯卫斌.民国时期小学课程改革浅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1):79-83.

[50]附载一:金山暑期讲习会时间表[J].金山县教育月刊,1928,4(10):74.

[51]公文:大学院颁布小学暂行条例训令[J].上海教育(上海1928),1928(03):14-16.

[52]规程:金山县小学训育大纲(中心目标)[J].金山县教育月刊,1931,7(09):28-29.

[53]郭鉴.教育测验在中国的引入及其对初等教育成绩考查方法改进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54]胡金平.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反思[J].江苏教育,2014(08):11.

[55]瞿芑丰.成绩考查的一般方式及其应用(附图表)[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6,3(11):6-10.

[56]孙怀琮.第四届小学毕业会考:本县第四届小学毕业会考报告(附图表).教育季刊,1933,2(01):102-147.

[57]盛朗西.小学课程沿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8]淑新小学研究部.教材:新编常识教材[J].金山县教育月刊,1925,3(03):15-26.

[59] 学校教育:第七届小学毕业会考(附表)[J].金山县教育年报,1935(01):170-198.

[60] 学校教育:第二届小学自然科实验竞赛会[J].金山县教育年报,1935(01):169-170.

[61]学校教育:全县小学儿童演说竞赛会经过情形(附表)[J].金山县教育年报,1935(01):266-276.

[62]学校教育:小学乡土教材之编辑(附表)[J].金山县教育年报,1935(01):198-265.

[63]特载:修正小学课程标准总纲(二十五年七月教育部颁行)(附表)[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6,4(05):28.

[64]吴洪成,樊凯.现代教育家俞子夷与设计教学法的中国化(上)[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

[65]研究:金山县小学训育标准(金山好学生)[J].金山县教育月刊,1928,4(12):11-14.

[66]杨茂芬.视导事业移交之部:视察朱泾中心小学报告[J].江苏省金山县教育局教育特刊,1933(特刊):24-28.

[67]朱泾中心小学春季一年级常识教学实例:鸡的研究[J].金山县教育月刊,1931,7(07):20-23.

[68]朱泾中心小学区两年来的概述[J].教育季刊,1932,1(02):453-456.

[69]法规:二年制短期小学暂行规程[J].如皋教育月刊,1937(16-17):20-22.

[70]上海市档案馆.日伪上海市政府[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820-821.

[71]瞿葆奎,丁证霖.“设计教学法”在中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3):72.

[72]李平秋.怎样实施设计教学[J].江苏教育(苏州1940),1940(2):29-33.

[73]侯怀银,王玲玲.民国时期的“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5):38.

[74]姚维善.我校现时实况及辅导小学教育计划[J].金山县教育季刊,1942(1):1-4.

[75] 罗廷光.普通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76] 张静霞.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怎样教学:教学要点,实例及测验方法等[J].江苏教育(苏州1940),1941(6):67-70.

[77]刘西海.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4.

[78]陈镇恶.播音讲稿:省立如皋师范小教师进修实况报[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7,4(20)22-25.

[79]江苏省教育厅第一届初等教育人员暑期讲习会成绩考查规程[J].江苏教育(苏州1940),1941,3(1):66-67.

[80]金润青.小学读书新教学法概要(续)[J].江苏教育(苏州1940),1941(6):18-24.

[81]李立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比较研究[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09:419-421.

[82]张若以,高天枢.实用主义思想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9(13):143-144.

[83]于书娟.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异同[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02):59-62.

[84]璩鑫圭,唐良炎.近代教育史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98.

[85]璩鑫圭,唐良炎.近代教育史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96.

[86]中国女学.张玉法、李又宁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G].龙文出版社,1995:543.

[87]李圭.环游地球新录[M].谷及世,校点.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41-42.

[88]志群.女子教育.女子世界,1905(6):2.

[89]梁启超.论女学[J].时务报,1897(4):6.

[90]梁启超.新大陆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583

[91]郑观应.致居易斋主人论谈女学校书.张玉法、李又宁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G].龙文出版社,1995:546

[92]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四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66.

[93]周宇清.近代女学兴起背景下的张謇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A].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

[94]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307.

[95]梁启超.创设女堂启[A].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18.

[9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90.

[97]李海燕.中国女子教育史[J].悦读时空,2008(27):91.

[98]刘海燕,孙杰.近代我国小学课程的历史变迁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8,000(003):46-51.

[99]李春雨.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100]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89.

[101]李森,杜尚荣.清末民初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2):57-64.

[102]李占萍.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

[103]刘巧利.70年: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大事记(1949—2019年)[J].中小学管理,2019(09):9-13.

[104]卡尔波娃,李敬永,林禹儿,苏琛懿,张智敏,谢亦平,吴锦璋.苏联的初等教育(上)——小学教育讲座[J].人民教育,1951(02):33-39.

[105]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J].教育研究,1999(01):3-5.

[106] [苏]凯洛夫.教育学[M].陈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107]李保强,朱薇.我国课程管理价值观的历史演绎与多维重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J].现代教育管理.

[108]学制和学校类型 学制改革试验.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49—1981,129-130,年鉴.

[109]政务院.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指示(1953年11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政策法令选编(1949—1966)上册.1979年版(内部发行),71-75.

[110] 王喆、张琦、朱佳雯.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

[111] 小学语文暂行标准(草案)[S].1950,8.

[112] 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S].1952.

[113]舒敏.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迁的回顾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纪(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15]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48.

[116]王安平.毛泽东思想概论新编[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17]吕型伟主编.上海普通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49-50.

[118]曾繁仁,高旭东.审美教育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9]卓睛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91,426-428.

[120]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0:286.

[12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0:514.

[12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0:508.

[123]上海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党政机构沿革(1949—198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8.

[124]黄书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6):1.

[125]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76.

[126]陈玉芳.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198.

[127]张文和,李艳.口号与中国[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180.

[12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8-09-20.

[129] 王林海.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历程、问题及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4:9.

[130] 杨均,廖其发.1957—1965年我国小学课程改革“钟摆”现象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04):81.

[131]王林海.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历程、问题及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4:10-12.

[132]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44.

[133]上海市小学暂用课本《语文》(二年级用)[M].上海革命教育出版社出版,1967年版,1968年1月河北省新华书店冲印.

[134]上海市小学语文课本《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用)[M].上海市小学教材编写组出版,1969年版.

[135]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J].安徽教育,1978,(12):8-13.

[136]苏坡.从教材编写史看语文观的变化[J].学语文,2005(1).

[137]杨凤城.评“文化大革命”前的量词教育革命[J].中共党史研究,1999(2).

[138]中山大学批林批孔办公室.批林批孔运动促进我校教育革命深入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5).

[139]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广州:广工教育出版社,1999.

[140]张化,苏采青.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下册)[M].背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41]杨九诠.1978—2018年: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J].课程·教材·教法,2018,038(010):11-19.

[142]柯政.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改革之路[J].全球教育展望,2018(3):3-18.

[143]龙安邦,余文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2):11-18.

[14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J].全球教育展望,2001(02):4-9.

[145]李涛.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中的“双基”理论与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0(7):14-22.

[146] 彭泽平,杨启慧,罗珣.新中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7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

[147]徐淀芳.初心如磐筑梦前行——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0周年回顾[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00(001):3-6.

[148]谢晓英,焦婧茹.上海“一期课改”的动因及工作机制——原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凌同光访谈录[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40(12):5-8.

[149]郭朝红.上海市两期课改推进与实施过程的差异比较[J].基础教育课程,2019,249(09):8-20.

[150]孙元清.系统认识上海课程改革[J].上海教育,2006(05B):24-24.

[151]徐洁.迈向“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7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逻辑旨归[J].教育科学研究,2020(01):12-17.

[152]项贤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基于我国70年中小学课程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41-51.

[153]焦婧茹,谢晓英.一期课改:一次走向未来的破冰之旅——专访原上海市教育局局长袁采[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2):3-8.

[154]张民生.我亲历的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5):3-7.

[155]刘秋萍.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3(10):59-61.

[156]李钧.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观教学设计——以《电和磁》主题单元设计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11).

[157]罗小茗.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004):63-76.

[15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159]尹后庆.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2013,000(001):24-25.

[160]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61]徐彬,刘志军.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9(7).

[162]陶磊.上海市小学二期课改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