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研究传承并发展了“淑新”“勤朴”的文化本意

(二)美育研究传承并发展了“淑新”“勤朴”的文化本意

1902年,蔡元培等人联名发起,在上海创办爱国女学。在其任第一任教育总长时,率先进行教育改革,提出了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并提出了美感教育。他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王国维也曾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从“淑新”课程发展史可见,美育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淑新”课程相伴而行,传承并发展了“淑新”“勤朴”的文化本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美对善追求的一致性。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研究所关注的应是教育的美学品格。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教育过程及教育者行为中美的法则的探讨,揭示教和学的活动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教育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而且还具有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审美化的特性。[5] 20世纪80年代,“关注生命,以美育人,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淑新”课程改革主题的确立,实验一小从最初的艺术美育阶段“面向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逐渐走向一期课改时的目标美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课堂研究,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历程,正是引导学生向善向美前行的过程,也正反映了实验一小对“淑新”“勤朴”文化本意的积极传承。

二是变革创新理念的坚持性。回顾美育历程,不难看到教师们的坚持与坚守。他们“化为良善”的精神追求,勤朴创业、自觉实践的变革壮举,“求严、求实、求活、求新”的教风,让学校的教育研究从课堂教学研究深入到课程建设研究,从关注教育的社会作用走向教育的生命意义。这种变革创新理念的坚持性,也激发了学校的创新活力,使学校走稳发展的每一步。

三是对“淑新”“勤朴”文化本意的发展性。实验一小在美育实践中彰显出了鲜明的“淑新”文化内涵:关注生命,以美育人,自觉实践,不断创新。这是对“淑新”“勤朴”文化本意的传承,更是一种发展。

上述可见,“淑新”与美育的百年相伴,是自然的融合,是时代的顺应,更是文化的追随与一脉相承;“淑新”与美育的百年对话,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对教育意义、生命意义的共同探寻。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即便各方面发生剧烈变革,学校的办学理想与育人目标应该要坚守。因此,“淑新”与美育的百年对话,是一次百年坚守的对话,是一次践行生命承诺的对话,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对话。“淑新”文化在美育的滋养下,必然会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