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课程的“混沌”与“厘革”(1937—1949)
2025年11月27日
三、“淑新”课程的“混沌”与“厘革”(1937—1949)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全民抗战的序幕。在此期间,上海境内的许多校舍和文化机关被炸毁,有些还被日军占为军营。战争的发生使教育的正常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也给学校及社会教育造成巨大损失。
抗战以来,教育事业不免陷于停顿状态,后方教育亦在艰苦局面下撑持,“淑新”校舍遭到破坏,学校被迫停办两年。至1939年秋,实验一小复校。
1943年,学校改名为朱泾首席中心小学(又称金山县实验小学),由刘明德任校长。这时的教育带有严重的殖民地性质,但同时,现代教育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推动了西方文化的输入,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当时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也尚好,被评为“甲等”学校。
1945年抗战胜利,河山重光,实验一小改名为西林中心小学,由汤定章任校长。
1946年秋,校长汤定章离任,由姚景椹继任校长。次年,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拨款建造校舍一幢,计有五小间。
1947年,西林中心小学更名为朱泾镇第一国民中心小学,由吴洁生任校长。
民国时期,学校经过37年发展,教师人数大增。1949年5月,朱泾解放,当时中心校本部有33名教职员工,全部留用。解放以前,教师主要是招聘社会上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担任,少部分由师范毕业生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