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教育的文化特征

(二)海派教育的文化特征

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设立了租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社会局面。随着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日趋完善,上海地区的教育也逐步走向成熟,呈现出海派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

1.海纳百川,开放包容

近代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国人和外国人汇集到上海,形成多元人口共存的社会格局。人口多元势必会带来文化多元,因此,海派教育思想也是兼容并包,流派纷呈,先后出现了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生活教育、活教育等各种教育理念与实践。

2.突破陈规,勇于创新

上海处于东西方文化长期交汇之地,不同时期的海派教育家总能放眼国际,得风气之先,进行大胆的教育变革与办学创新。他们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开展细致的种种改革实验,探索本土经验,以改革本土教育,取得良好的收效。

3.注重实际,务实致用

实用主义思想根源于苏派,发展于海派。清通简要、明体达用的教学思想,构成了苏派教育文化的血脉,同时也反映在海派教育的生成中。海派教育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办学和改革都以学校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办学过程中,他们善于发现和紧盯核心问题,敏锐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以超前的理念,踏实的做法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变被动为自主,变劣势为优势,变问题为特色。[4]

总而言之,海派教育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当时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更离不开海派教育家们的探索与革新,是其教育教学智慧结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