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与全程性相结合,勾画未来课程的系统画像
基于“智能+”校园的整体构想,为打造好玩、舒适、人性的师生实践与生活空间,在课程建设中,实验一小基于美育办学思想,积极研究“人是怎么学习的”,系统构想未来课程。
1.在课程设置与形态上,突出个性化
实验一小建设的“智能+”校园,主要依托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大数据技术,为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提供了可能,也为依据数据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依据。期望在数据分析技术和学习科学的结合上,建构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多源多维的学生课程设计模型,将学生客观信息的采集范围扩大至课堂内外、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环境、线下和线上学习、学习活动和生活表现等多个视角,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综合素质数字画像。(如图5-20所示)

图5-20 学生行为、过程、结果记录
基于这些数据,实验一小可以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做系统的解构深化美育实践研究,勾勒出详尽、真实的学生个人数据画像,在挖掘潜质、因材施教、减负增效、数据驱动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课程,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匹配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最适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以此对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和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图5-21 学生课程设计模型
基于学生课程设计模型,重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系统,建设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如图5-21所示)。个性化课程,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学科课程的个性化,即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二是课程结构的个性化,即不同的个体需要选修不同的课程。学生的个性化课程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客观,又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与权利。
2.在数据采集与分析上,突出全程化
为全程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实验一小将通过对传统课堂的信息化改造,引入语音、文字、图像识别、视频捕捉等功能,采集学生上课行为、课外活动行为,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等数据,基于此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创建学生档案,成立专业、专门的教学小组,以生成的可视化决策报告来计划和评估课程,从而得到有效、及时的课程反馈,在不断地观察、监测中更新和完善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改良,同时也能优化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对学生行为的分析,也有利于及时监控、干预其精神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这种根据“行为观察+互联网+数据思维=科学评估”的评价思路,为个性化课程的推送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课程组织与实施上,突出多样性
大数据来源于实践,并用于实践。在课程组织与实施中,实验一小将基于“智能+”校园的五个层次和组成开展研究。在组织方式上更突出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整合性等特征。
(1)游戏化学习,链接真实生活场景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一种基本思路
作为国际教学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戴维·H.乔纳森终其一生都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研究以及支撑学习的环境设计。他说:“无论是在学校环境以内还是以外,有意义的任务具备的最一致的特点就是需要人们去解决问题”。单元整体教学,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主要教学组织方式。以单元学习目标为指向,基于单元教学的重难点要求,设计一些挑战性的任务情境,将知识嵌入真实性的学习场景中,让学生在情境化、游戏化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方法、能力、智慧、价值观念等综合素养,应该成为主要的设计流程。
游戏是一种融知、情、意于一体的审美体验。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副教授徐炎山先生及其团队致力于将教育原理嵌入游戏成品中,考察、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治国之道X”是其所研发的一款将自我代入政府的游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课程看似只是一个游戏,实则与学生未来生活相连接,与互联社会相连接。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既得到了大量的延伸式内容、知识的学习,也经历了价值观的拷问,即“作为公民,我认为什么才重要?”这种嵌入理念的课程设计。关注于问题的空间,设计了“知识需求”的语境,将课程设计成学生参与求解问题的大空间,真正做到了教师、项目、任务、技术共同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服务,也为未来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项目式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
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是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做项目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其中的意义绝对不是完成一个项目这么简单。从问题的发现到设计方案,再到实施方案并解决问题,与过去机械训练不同,项目式学习的关键在于过程价值以及思维方式在真实世界中的迁移应用。
拿现在十分流行的“编程”课程举例。当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小程序,作为结果产出的这个程序的意义远不如编写程序过程,学生对这个软件的运作方式、运行目的的思考和解决来得重要。不同于以往信息课重在教授基本的电脑使用技巧,学会运用常用的软件等,编程课的开设并非只是要求孩子们掌握抽象的程序语言,它的目的更在于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果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所产生的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迁移到其他情境当中再次实践,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思考—应用—实践—反思”的模式达到螺旋式上升,继而达成核心素养视角下项目式学习的目的,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可以说,项目式学习是以融入式思维课程为载体,指向的是高效思维自动化。未来,或者说当下,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个体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科学技术的优越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解决这些问题,是开展项目化问题设计的基本立足点。
(3)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将成为教与学的一种基本样态
魏忠博士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中描述了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景象。在这种场景中,线上线下教学走向混合、走向融合是必然的。通过2020年在线教学,有效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学校可以引导教师运用所掌握的制作微视频、微课等技能,赋能传统教学,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微视频上线的形式进行前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较好的知识基础走进教室,而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部分仅仅针对重点、难点,或者同学们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8]探索“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并举、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共存”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实验一小的一些特色课程,之前限于场地、教师等因素,受益面较小,以后可以更多地搬迁到云上,探索“教师线上指导”与“学生线下实践”等的混合指导方式,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得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