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课程内容的演变及特色
1.改进期的“淑新”课程内容
1922年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带来了学制的改变,也就是“壬戌学制”。新学制规定了小学毕业年限为6年,前面四年是初级小学,也可以单独设立,后面两年是高级小学。
学制既已改动,随之而来的便是课程内容的改革。1923年,《新学制课程改革纲要》刊布,本期小学课程科目及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表2-15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课程

据文献记载,1924年,实验一小设置的课程有: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工艺、美术、音乐、体育,授课时间不仅各年级不同,同一年级的春始、秋始班也有异,每周一乙春始1040分钟,一甲秋始1050分钟,二年级秋始1200分钟,三年级乙班春始1320分钟,三年级甲班秋始1410分钟,四年级秋始1485分钟。1927年,县教育局加强了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并对学校开设课程作了规定,计有公民、国语、算术、社会、自然、体育、卫生、劳作、美术等。
2.改进期的“淑新”课程特色
(1)课程前后有联系初小统为“自然”,施行混合教学,在高小的课程中则是两门学科。初级混合教学,高级分科教学,让课程有了联系,避免了“断层”。
(2)课程以儿童为中心
在课程纲要中,教材的编写以儿童为中心。国语的教材编写注重儿童化,算术的教材也以儿童生活为主,其他各科教材也用语体文编写,适宜儿童学习。在方法中,也有建议一、二年级采用游戏的方式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在教学时间上,前期的课程每节课的授课时间是按时计算的,这次改用了分钟制,各科分配用百分比。初小一、二年级每周至少1080分钟,三、四年级授课每周至少1260分钟,高级每周至少1440分钟。授课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初小一、二年级每周减少4—8小时,三、四年级每周减少了8—9小时,高小每周减少5—7小时,授课时间的调整顾及了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
(3)美育课程观形成
本期课程的改动较多,美育课程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前期的图画科在本期改名为“形象艺术”科,从欣赏、制作、研究三方面制定了学习的标准,拓宽了课程范围。“形象艺术”科的课程纲要中强调了“欣赏”一项,学校要有美术品,能让儿童时常欣赏,启发儿童发现美、陶冶美和创造美。手工科改名为“工用艺术”科,从知识、技能、陶冶这三方面扩大了课程的含义,使学生增长有关工艺的知识,掌握实用的工艺技能以及引起尊重工作的观念和欣赏工艺的兴趣。
(4)国语日趋重要
本期各科教材都是用语体文编写的,将从前的国文改为了国语,并将国语这一课程的内容细分为语言、读文、作文与写字,读文教材以儿童文学为主。前三年,读文、作文与写字可以合并教学,后三年注重自学辅导。教学的时间百分比最大,由此,语言文字的地位日趋重要。
(5)重视常识教育
本期的小学课程,将修身科取消,加入了公民与卫生。公民与修身不同,修身这一课程关注学生的道德涵养,而公民这一课程则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认识。在课程纲要中,卫生科意在培养学生防护疾病的技能,在家庭和公共场合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门课程的增设让小学课程更趋于完备。
1925年,《金山县教育月刊》曾刊登由淑新小学研究部编的《新编常识教材》。常识的内容包括了历史、地理、公民、卫生、自然、园艺等科,低年级未设历史,而是列入了故事。儿童日常接触的一事一物,都是常识。实验一小拟定的常识教材的标准有:实用、适合儿童环境、富有趣味。教材要目如下所示:
第一学年
公民:学校设备和快乐、家庭之快乐、学校和家庭的比较、整理书包、每日早晨的预备、每日放学的状况、父母的辛苦、对待先生之礼、小朋友当和睦、校中的规则、教室规则、操场规则、中秋节之点缀、双十节之庆祝、孔诞日之仪节、国旗、教室内的布置、洒扫、守时刻、保护公物、戒多言、不妄取、节用、储蓄、寒假期内应做的事、过年的预备、祭祀、春天的快乐、扫墓、职业、农夫之劳苦、戒虐待生物、国耻、端午之点缀、暑假期内应该做的事、其他偶发事项。
卫生:头部的清洁(发面、耳眼、口齿鼻)、手足躯体之清洁、坐的姿势、行走的注意、饮食物的注意、多食杂物的害处、早起早眠的益处、衣服的清洁、衣服增减上的注意、用品入口。
自然:新秋的风景、蟋蟀、秋天树叶的改变、秋天的果品、桂花、稻、米、糕的制法、松、莱菔、蟹、菊、冬天的风景、霜、雪、梅花、春景、桃花、笋、油菜、燕、蚕豆、初夏的风景、盛夏的风景、荷、西瓜、蜻蜓、蜘蛛、蝴蝶。
故事:范仲淹读书、司马击缸、文彦博取球、孔融让梨、黄香扇枕、老莱子娱亲、王祥卧冰、韩伯愈泣杖、曹娥投江觅父、张良进履、管宁割席、许衡不取道旁梨、孙叔敖杀两头蛇、鹬蚌相争、卞庄刺虎、除三害、文侯出猎、季札赠剑、孟母三迁、画荻教子、陶侃运甓、闻鸡起舞、韩乐吾助邻、陈平分肉、船称象、火牛阵、孙唐门狮、磨杵为针、愚公移山、挂角读书、仅用一文、卜式牧羊、破击得粟、焚劵还宅。
第二学年
历史:巢燧二氏的发明、黄帝擒蚩尤、交通器具的发明、禹治水、孔子、越王勾践、秦始皇、诸葛亮、七步成诗、赤壁之战、毛笔和纸的发明、岳飞、武昌起义、华盛顿、哥伦布、鲁滨逊。
地理:我之学校、朱泾、县署、孔庙、烈妇亭、法忍寺、窑镇、本邑著名的物产。
公民:家庭、孝亲、友爱、对待儿童的方法、朋友、守信、自立、勤劳、公德、戒妄语、守规则、值日生之职务、提倡国货、勇敢、知耻、爱国。
卫生:人体各部分的名称、人体各部分之保护法(头部、躯干、四肢)、饮生水的害处、齿之组织和功用、食物不细嚼的害处、食小摊上物品的害处、进食前后的卫生、衣服的更换和时令、运动时的卫生、种牛痘、寝室寝具的清洁、教室的清洁、日用器具的清洁。
自然:棉花、从棉花制成衣服之手绩、耕牛、羊毛和毛织物、稻的种类和收获、害稻的虫、昆虫的变化、猫、鼠、养鸡、扁豆、山芋、橘子、水之循环、五金、麦、酒、黄豆、豆腐、酱和酱油、各种酱制食物的方法、油的种类和功用、煤炭、火柴、不倒翁、时计、空气的实验、甘蔗、糖、蜜蜂、动植矿三者的区别。
第三学年
历史:文字的起源、井田之制、商鞅变法、孟子、班超、郭子仪、坐具行具的发明、木板印刷术的发明、耶稣、释迦牟尼、谟罕默特、明太祖、郑和航海、太平天国、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俾士麦、达尔文、奈端、安迪生。
地理:吕巷、张堰、干巷廊下、松隐汆来庙、金山卫、韩坞泖桥、兴塔、本邑面积人口及区划、本邑山川、本邑四邻、江苏省、南京、上海、苏州、无锡、镇江、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本省水道。
公民:宴会、公共体育场、图书馆、医院、红十字会、公园、消防事业、保卫团、街道与河道、公益、慈善、商业道德、工业道德、邮票和印花、寄信的方法。
卫生:消化器之组织和卫生、循环器之组织和卫生、神经系之组织和卫生、骨干之组织和卫生、早操的益处、冬日冻疮预防方法、烘火的厉害、市售食物的注意、垃圾的处置、可怕的苍蝇、可怕的蚊子、皮屑和沐浴、睡眠时应当注意的事。
自然:食肉类的动物、反刍类的动物、啮齿类的动物、水中动物、两栖类、下等动物、动物自卫的器具、动物色彩、寄生虫、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根茎叶、花、奇异植物、陶土和黏土、瓷器、磁石与指南针、寒暑表、留声机、热之传导、衣服的颜色。
第四学年
历史:贸易和易中、兵器的进步、文字的变迁、古代最酷的刑罚、鸦片之战、英法联军之役、中法之战、甲午之役、庚子之役、日俄战争、欧战、廿一条约、华府会议、江浙战争、五卅惨案、直奉二次战争、关税会议。
地理:我国疆域、十八省、长江、黄河、运河、长城、泰山、沿海军港、北京、全国贸易中心、汉口、欧战牵涉中国的青岛、京汉路和黄河桥、蒙古沙漠、日本、俄罗斯、印度和南洋群岛、英吉利、美利坚。
公民:自尊、自治、烟酒之害、赌博之害、国体和政体、立国的要素、内阁的组织、三权分立会议、四级三审制、各种牵头格式、各种请柬式、各种便条式、写信用的称呼、广告的作用、会场规则。
卫生:街道的清洁、本市的饮用水、细菌的生活和毒害、疟疾的预防和治疗法、肺痨病、霍乱病、痢疾、赤眼的预防和治疗法、伤风的原因和预防法、鼻衄的治疗法。
自然:氧气、氢气、氢气球、飞艇飞机、汽车汽船、杠杆、阴历和阳历、画页和四季、地球五带、恒星与行星、日月食、潮汐、火山地震、太阳七色、虹、眼镜、望远镜、显微镜、雷电、电灯、电风扇、电话、电报。
园艺:浇水、拔草、培土、捕虫、分根、移植、播种、剪裁。
3.革新期的“淑新”课程内容
本期课程内容经历了四次演变,《小学暂行条例》(1928)的出台是临时规定以应急需者,其余的三次都经过了多数专家的研究、起草与整理。现将四次演变中的课程内容整理如下:
(1)《小学暂行条例》所列的小学教学科目
表2-16 1928年小学课程一览表

此年,小学科目数量增长了,“三民主义”和“党童子军”正式加入了小学课程。关于高级小学中新增的“职业科目”,条例中规定高级小学要根据地方情形加设职业或其他科目。另外,前期的“音乐”该名为“乐歌”,而“工用艺术”和“形象艺术”在本期又改回了从前的科目名,分别是“手工”和“图画”。
(2)《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29)中的小学课程内容
表2-17 《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的小学科目及授课时间

此表中所列的时间是课内时间,在课外有另外的时间规定。比如,每天进行2—3小时的体育课外运动;每周举行一次周会,每次至少60分钟;每天举行一次朝会,每次10分钟。
和前期的课程相比,在形式上,本期课程将一些科目进行了合并,比如历史、地理和卫生的一部分合并为社会。自然中也包括了个人卫生。在初级小学中,社会与自然合为“常识科”。还有一些科目的名称有了改动,比如本期的“美术”原为“形象艺术”,因“工用艺术”的名称已改,再加上内容也扩大了,因此将“形象艺术”更名为“美术”。前期的“工艺”课程内容也扩大了,包括了学校、家庭、农商等内容,课程名称改为“工作”。
(3)《小学课程标准总纲》(1932)中的课程内容
本期课程和《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所定的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区别。
首先,本次特设了“公民训练”科,并且增加了“小学公民训练标准”,以此为学校实施训育的依据。公民训练是关于公民和修身等有关道德训练的科目,涉及了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方面。
表2-18 《小学课程标准总纲》中的科目及授课时间

其次,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络。在“教学通则”中强调教材的组织中要使各科联络,减少割裂和重复,让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单元,从中可以看到现今所提倡的“学科融合”及整体教学的影子。
另外,前期的党义科已不单独设立,而是将内容融于其他科目中。低年级科目的合并较多。在课程中,“工作科”改为了“劳作科”。美术和劳作在低年级合并为“工作”。社会、自然、卫生三科在初小合并为常识科。
(4)《小学课程标准》(1936)中修正的课程内容
表2-19 《修正小学课程标准》中的科目及授课时间

(续表)

本次修正的课程内容中,科目仍有取消和合并的,如取消了卫生科,将卫生分化到有关的课程中,美术和劳作在低年级中合为工作科,体育和音乐合为唱游科。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卫生知识、社会和自然合为常识科。另外,时间上的调整变动较大,各个年级的课时数比前期减少了。
4.革新期的“淑新”课程特色
综合4次课程演变,与前期的课程相比,革新期的小学课程呈现了一统的特点,特别是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相统一。在新的思想中心到来的时候,教育者有自己的教育立场,他们在教育改革中实践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因而,本期的“淑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教育者做了很多试验与努力,在吸收外国教育思想的同时,改良课程,使课程体系日趋完整,有了一系列改革成果。本期“淑新”课程的革新之处如下:
(1)教育目的和政治目的相统一
国民政府建立后,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加强了。当时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行“党化教育”。在1929年公布的教育宗旨中,强调了三民主义教育要和全体课程以及课外作业相关联。1928年和1929年的课程变革中,在科目里列入了“三民主义”或“党义”。1932年和1936年的小学课程标准中更是规定要将三民主义的思想融入各科。此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相匹配,课程目的和教育宗旨密切联系。
(2)重视训育
本期小学课程的一大精神则是知识传播和习惯养成并行。本期的教育者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是民族的根本,在内忧外患的时期,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训育,让儿童和青年振奋精神,有雪耻救国的准备,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课程中和训育有关的科目一再变动。国民政府成立后,积极推行三民主义教育,在课程上,从修身科到公民科,又增设三民主义(后改名为党义),1932年还产生了《小学公民训练标准》。学校也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训育,表中的集团活动包括了朝会、周会、纪念周、党童子军等,这都是集中训育的时间。具体时间如下表所示:
表2-20 各种集团活动每周时间表(1932)

根据教育宗旨及政府方针,1931年,金山县颁布了《小学训育大纲》,实验一小依据大纲对学生实施训育。训育目标包括训练个人行为、培养社会知识的兴趣和实行才能、陶冶健全的人生理想、确立道德品性、完成公民资格之基础。对于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金山县制定了《小学训育标准》,即金山好学生一百二十条,成为当时各校训育统一的训练标准。现将繁体字内容翻译如下:
金山县小学训育标准——金山好学生
第一度
(1)认识国旗、党旗和校旗。
(2)用手帕揩鼻涕
(3)吃点心先洗手
(4)排队要静
(5)年纪大的让小的
(6)不打人
(7)不骂人
(8)玩具玩过了仍旧放好
(9)天天到学校
(10)手和铅笔不放在嘴里
第二度
(1)听读总理遗嘱时要恭敬起立
(2)天天刷牙漱口
(3)吐痰入盂
(4)常换衣服衣扣扭好
(5)工作完了即刻收拾好
(6)小事情不哭不告诉
(7)不大声乱吼
(8)关门开课桌很轻
(9)不多吃糖
(10)听从师长父母的话
第三度
(1)东西用过了放在原处
(2)说老实话
(3)准时到学校
(4)敬爱国旗、党旗、校旗
(5)开会时要安静
(6)拾到了东西要交给师长
(8)上课时肯报告晓得的事情
(9)常剪指甲,常理头发
(10)不买小摊上的东西吃
第四度
(1)无故不缺课
(2)坐的时候身体正直
(3)不开别人的抽屉
(4)说话和气
(5)纪念日到校行礼
(6)不在路上吃东西
(7)保护图书器具
(8)爱惜花草和有益的动物
(9)收发用品很快
(10)训话和演讲时静听
第五度
(1)没有得到允许不动用别人的东西
(2)不乱吃杂食
(3)不涂墙壁和课桌
(4)唱国歌党歌校歌时立正脱帽
(5)排队时要快要安静要整齐
(6)尽力做值日生的事情
(7)不乱涂黑板乱抛纸屑
(8)不忘带课业用品
(9)各种本子上不瞎写瞎画
(10)运动后不即刻脱衣服喝冷水
第六度
(1)记牢每日时间表,一课完了就预备下一课
(2)借了人家的东西应当感谢
(3)集会时候准时到会
(4)能背诵总理遗嘱
(5)爱护益虫
(6)想法使公共地方整洁
(7)爱惜纸笔颜料和别种东西
(8)师长不在时静守秩序
(9)遵守游戏的规则
(10)事情没有知道底细不乱说
第七度
(1)身体服装都整洁
(2)不扰乱他人的作业
(3)笔记本上的字写得清楚整齐
(4)遵守团体决议的事项
(5)节省零用钱去储蓄
(6)饭前饭后不做跳绳赛跑等剧烈运动
(7)有了问题和不明白的功课要问师长同学
(8)功课要自己做
(9)言语动作有礼貌
(10)做事不怕失败
第八度
(1)约了人家一定照约去做
(2)遇见师长同学要招呼
(3)爱用国货
(4)服从同学的劝告
(5)有了病要听医生的指导
(6)在光线适宜的地方看书
(7)有了过失尽力改去
(8)要预习的功课一定要做
(9)人家做错了事,规劝他,不讥笑他
(10)别人托做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做
第九度
(1)知道三民主义的大概
(2)听从领袖的指导
(3)整队外出时有忍饥耐渴的习惯
(4)慰问有病的师长亲友
(5)爱护公共的自己的图书
(6)无特别事故不请假,请假必先得师长允许
(7)随时随地学说国语
(8)在一个团体里服从多数的意见
(9)会食时有礼貌
(10)预算自己的用途,不向别人借钱
第十度
(1)做事先有计划,遇到困难不畏缩
(2)爱惜借来的东西并且照约归还
(3)看书要做笔记
(4)今日事今日毕
(5)对待朋友诚实和善
(6)知道民权初步的大概
(7)每天规定时间自修
(8)尽力为公众服务
(9)选举有能力的人
(10)座位不够时让人家先坐
第十一度
(1)每天看报留心党国要事
(2)每天记日记
(3)读总理遗嘱时要想它的意义
(4)别人有危险尽力救护
(5)爱护学校
(6)辩论的时候态度公正
(7)对于不妨正课的爱国运动尽力去做
(8)每天有适度的运动
(9)能明确表示自己的意见
(10)利用空闲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第十二度
(1)看见新事物留心考察
(2)自己能寻高尚的娱乐
(3)礼待来宾或来比赛的团体
(4)尽力指导低年级同学
(5)说话做事小心谨慎
(6)能牺牲小团体的利益,不妨碍大团体的事情
(7)注重学问和品行去选择朋友
(8)怜恤残疾的人
(9)尊重农工
(10)邻国有灾难能表示同情
实验一小在训育方面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训育内容以生活的指导与行为的实践为主。以上条目是根据苏中实小的训练标准,经主编者的实施经验,参酌本地情形修改而成的。据1933年的视察报告记载,实验一小训导采取学级训导制。中高年级儿童能守纪律,平日上课秩序颇佳,退课也很有纪律,可见各级任教师训练得法,能增加儿童自治的活动会更好。
(3)教材接近儿童生活
本期的小学课程以儿童为本位,课程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常识教材中包括了乡土事物,劳作教材则根据儿童的生活事项分类,包括了校事、家事、农事、工艺。
根据《江苏省各县编纂小学乡土教材办法》,小学乡土教材内容应包括关于过去的叙述、关于现在的认识和关于将来的希望。1935年,《金山县教育年报》刊登了《小学乡土教材之编辑》,当期乡土教材的编纂由教育局小学乡土教材编纂委员会依据小学课程标准,搜集材料,拟订要目。分阶段,分年级,分学期,每学期的篇目顺序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来用,每篇教材附有研究问题或欣赏练习,以辅佐学习,帮助学生记忆。笔者从小学乡土教材中摘取了部分教材,如下所示:
中年级教材
47金山可以游玩么
金山在县城南面大海中,周围有十多里路,高七十丈。山的北面有寒六泉;山上平坡,可容二十人坐;山顶有一座忠烈祠,是祀汉朝宰相霍光的。
元明以来,山上常有海盗盘踞。明代在金山设卫所后,便每年叫武臣率领兵士搜山。后来宁绍地方的渔民,也有的来这里栖泊。
我们倘使要到金山区游玩,便先在金山嘴雇了艘板船,趁落潮时候,顺流而去,若然遇了顺风,大约三小时后,便可以到了。
想:金山在什么地方?
金山上有什么古迹?
明代为什么要搜山?
我们到金山去,要怎样去法?
金山和秦山、查山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