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课程方法的革新与实践

(四)“淑新”课程方法的革新与实践

1.推广普通话

本县各小学历年来用吴方言作为教学用语,实验一小也不例外。1959年,奉县文教科指令,选派实验一小语文教师王其至去北京进修,学习普通话。翌年学成回县,县文教科举办全县小学教师学习普通话学习班,由王其至执教,为全县小学教育运用普通话授课拉开了序幕。实验一小教师参加学习,学习班结束后,实验一小随即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后又广及会议用语和交谈用语,使普通话得以在实验一小普及。

2.学习“黑山”经验

1960年,实验一小组织教师学习辽宁省黑山北关小学的经验:(1)知识归类,突出本质;(2)学习任务分步实现,先后交错,各有重点;(3)集中精力,猛攻关键;(4)多写多练,充分实践;(5)打好基础,丰富经验,大挖潜力;(6)猛攻中下,典型纠正,力争上游,全面跃进。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验一小的做法是:大量识字,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训练,提前进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精讲多练,充分实践。其中,李静娥、姚悦娥等在识字(音、形、义)、语音、写字、造句、说话等方面教学扎实,教学效果斐然。中年级语文教师贡根娣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运用幻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高年级语文教师钟惠英等研究阅读教学,重点探索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中语文知识点和内在的政治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达到文道统一。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叶雅明针对数学启蒙教学的特点,抓住每一堂课的数学知识点,力求每堂课当堂理解、掌握和运用,不让学生所学新知识造成“夹生饭”;力求教学概念清楚,不让学生形成模糊概念,当天作业当天批改,发现知识缺陷当天解决,为后续学习新知识创造条件。此外,其他老师也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实验一小多次组织教师在县或区县际进行观摩教学,请兄弟学校教师讲评,以达到交流教学经验的目的。

3.贯彻落实“小学四十条”

1963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共委员会发布了指导小学教育工作的文件《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八章四十条,又称“小学四十条”。主要内容有:规定了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规定了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规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等。《条例(草案)》公布后,对促进实验一小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4.学习“育才”经验

1964年《上海教育》第4期以专刊形式,介绍育才中学的教学经验,即“面向实际,减轻负担,教得活泼,学得主动”。具体有4句话:“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实验一小学习育才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针对原有知识基础,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好景不长,同年下半年,“四清”工作组进驻学校,抓阶级斗争,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历时一年,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再次被搞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