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实践与善用资源相结合,勾画未来教师的素养画像
未来教育者的角色价值在于如何设计有成效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我热情和专业知识的注入来更新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需要加入各种创造性的实践中,与他人、与社会、与人工智能积极合作,以实现教师的特有价值。
1.善用技术——未来教师的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时代,体现重复性的需要、有大量数据积淀的事情,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专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当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个性设计与多样教学的时候,老师还有什么用?
毫无疑问,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可以交给人工智能,但不意味着谁替代谁。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一种教育创新,教师需要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工智能,具有充分的信息素养,做能够熟练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用于日常教学的高手,把日常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其他重复性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掌握信息技术的高手。同时及时关注最新技术进展,掌握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和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育人的工作,做好学生个性发展的帮助与指导工作,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智能思维的教师。
2.强强联合——未来教师的合作素养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打造的“空中课堂”,成为全国领先的在线教育品牌。而未来,空中课堂将会成为一种教学常态。这一变化表明:未来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都将被打破,强强联合将成为未来教师合作的主要方式。
这次线上教育兴起的“双师教学”,成为新的教育风尚。这种教学模式原本是由于一些优秀的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线下教学,进而通过网络进行授课而形成的。线下则有一位老师专门负责课下作业辅导和知识点巩固。在这个共同授课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
今年的“双师教学”,也让教师看到,未来这种合作模式将会大量使用。同一节课,擅长实验操作的老师和精通理论教学的老师共同授课,各自发挥教学长处,在两人的相互补充中,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教学效果自然成倍增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个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搭建了交流平台,未来,“N师教学”的发展也并非纸上谈兵。
3.优化组合——未来教师的整合素养
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视频教育的逐步丰富完善,智能化硬件软件的推出应用……这些都成为后疫情时期教育产业信息化的核心命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关键是优势互补,打通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的壁垒,学习的物理空间不再重要。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以及后疫情时期,许多博物馆、风景区等都开放了网上云游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拓宽了视野。因此,基于社会发展的形势,实验一小可以有效利用社会、家庭、机构、企业等相关资源,打破“校园围墙”,让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学校,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习真实发生。如此纷繁复杂的资源,如何为我所用,需要教师从核心素养角度,对各类资源进行加工组合,成为一个项目、一个游戏,以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淑新”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在,勇敢面向未来,主动对自身进行改革。事实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将世界发展的速度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们讨论未来的时候,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现在和未来的界限日益淡化,已然呈现出混融之势。未来近在眼前,如何在新时代打造新教育便成了比预想中更为迫切的需要。我们需要仰望星空,但更应该脚踏实地。对于未来课程的所有创想,都要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来,即“人是教育的目的”。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学校办学思想中的人文情怀都不能随着技术发展成为冷冰冰的数字与图表。我们需要永远谨记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注释】
[1]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教育,1993年3月.
[2]徐淀芳.初心如磐 筑梦前行——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0周年回顾[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1):3-6.
[3]冯建中.浸润美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历程[C].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06.
[4]王月芬.课程改革:让上海教育从量变到质变[J].人民教育,2016(8):44-47.
[5]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6]李钧.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观教学设计——以《电和磁》主题单元设计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11).
[7]杨向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
[8]薛璐.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J].基层建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