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演变

(三)“淑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演变

随着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实验室制等教学方法的引入,江苏地区的教育者们随即开展了各种教学实验,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的经验,并对这些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的实验在江苏的实践较多,有些地区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实验,但也吸收了一些实验的方法。当时,江苏的偏远农村地区,五段教学法和复式教学法仍是主流。[22]后期,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尝试着实验自己的教学方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就是针对当时教学产生的问题以及社会的情况而提出的。“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三合一”。[23]

据文献记载,实验一小改中心制后,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初级试行设计教学法,而中级以上就采用自学辅导法。各科教学过程,经教导主任拟定后,研究会议通过施行。本期“淑新”课程运用设计教学法的实践较多,现将课程实施方法的应用简述如下:

1.设计教学法的应用

设计教学法的引入与实践,打破了以往课堂的定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一小在施行设计教学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现将实验一小低年级常识教学实例呈现如下:

朱泾中心小学春季一年级常识教学实例[24]

——鸡的研究

课前准备了鸡的图画和鸡蛋等,入教室时,儿童们都说:我们今天研究鸡,我先来报告。当时就有许多人争着说:鸡有很美丽的羽毛,很尖的嘴,很红的冠。可他们报告的都很琐碎,没有系统,于是讨论成几个总纲:鸡的形成、鸡的习性、鸡蛋和小鸡、鸡的用处、养鸡的方法、鸡的天敌。请大家讨论。

鸡的种种问题,都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许多问题,你们能回答吗?这图上的鸡哪只是公鸡?哪只是母鸡?公鸡头上有什么东西?母鸡也有肉瓣肉冠吗?公鸡的羽毛怎样?公鸡母鸡的翅膀怎样?鸡有几只脚?几个趾?怎么生法?鸡的眼睛和嘴是怎样的?蛋里有什么东西?鸡为什么生坚硬的嘴?鸡有翅膀为什么不会飞?公鸡什么时候啼?母鸡到了什么时候啼?母鸡怎样孵蛋?怎样变成小鸡?鸡喜吃什么东西?到了晚上应该怎样?养鸡有何利益?

我用以上问题,请学生们回答,以便整理他们的思路。

我们关于鸡的故事有吗?那时沈广三讲斗鸡的故事,俞明官讲雄鸡报恩的故事,大家听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提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请大家讨论,那时议论纷纷不知如何解决是好,我说:那是生物学家都不能解答的问题,我提出作为有趣味之谈谈而已。

以上《鸡的研究》一课运用了设计教学法。在教学前,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的引入还得提及国语课的《老鹰捉小鸡》,儿童们在那时就要研究鸡的种种问题,于是就定下来常识课讨论。对于以前的儿童来说,鸡是常见的,他们大部分家里都养鸡,于是上课前就约定好了回家去观察,上课再做简明的报告,于是便有了上课一开始的报告。可见儿童们兴趣高涨。其次,儿童和教师一同决定了课堂中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他们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了和鸡有关的6个方面的问题,在大家充分讨论过后,老师又提出了需要判断思考的问题,那就需要儿童运用到讨论过的和鸡有关的几个问题的认识来解答。

《鸡的研究》不仅关乎常识,还可以联络到其他的科目,比如算术中的“计算鸡和蛋的价值”,唱歌中的“母鸡和小鸡”,图画中的“画小鸡及蛋”,工作中的“贴鸡蛋”“鸡蛋买卖的地方和烹调的方法”。

本期的教师对于设计教学法有自己的总结经验,1924年,《金山县教育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有关设计教学法应用的研究文章,其中整理了几个应用设计教学的过程,包括欣赏过程、练习过程、思考过程和建造过程。

欣赏式的设计教学过程是:引起儿童动机,儿童和教师互相决定目的,根据各科教材考查(用耳听、用眼看或用手抄写),最后体味教材。练习式的设计教学过程是:引发动机,确定目的(决定要练习什么以及练习到什么程度),接着制订练习计划,然后按照原定计划实行,最后判断实行的结果是不是和定的目的相符。思考式的设计教学过程是:引起动机,接着决定解决哪几个问题,然后收集资料,再把收集的资料推论成问题的答案,最后验证推论的答案。建造式设计教学过程是:引起动机,确定建造什么,再讨论怎样建造,接着照计划实行,最后评论建造的成果是不是和原目的一致。工艺科都可用建造过程,体育科可用练习过程,也有科目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2-1 国语科读文设计教学[25]

本期的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有利也有弊,在实验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吸收历史经验教训再进行改造与创新,这是本期教育者的实验态度

2.其他课程实施方法

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法。在教学中,老师们都会感到不能确切地知道学生到底懂不懂。于是,后来的课堂中出现了学生问、教师答的形式。在此形式下,教学的时间不能保证,教材无法联络。教育者就开始自编教材,活用书本,课堂中也以学生为主。在用新方法的同时,也没有丢掉旧方法。

本期的教学中,教师经过课堂实践对某一门科目的教学方法记录了心得,产生了自己的研究。现以国语课为例,简要介绍本期淑新课程中的其他实施方法。

国语科在本期的课程中分数最多,分量最重。在视导报告中,视导员对国语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25年,省视学视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指出二年级教员读课文时要注意读音。视察淑新女子初级小学时提到教员指示生字且教笔顺毫不苟且。1933年,视察朱泾中心小学的报告中,记录了当期课堂内的教学,比如春一国语教员先用问答法讨论课文内容,再出示图说明,教生字读音,然后指名读,分排读练习。秋四作文教师先将现在的校园与过去的校景比较研究,然后命题“我的校园”,学生在石板上起草。秋三国语教师练习诵读,如果学生有错误,随时订正。在此报告中还对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关于国语的部分如下:国语课文的生字最好在诵读之后提出质问;作文以不起草为是,命题数量,可以增加几个;低级生字卡片的大小与字样,应改大些;国语文不必讲解,只要深究得透彻,儿童可以领悟,读一句,讲一句,时间太浪费。

教育者们对国语教学的反思日益增多。国语的内容分为说话读书、作文、写字。当时的教育者认为读书不但要注重理解,更要注意速率。读书的课内教学时间有限,必须增加课外阅读时间,才能提高默读能力。此时,校内的图书馆是儿童课外阅读的一个途径,还有举行阅读会的,在拟定章程后由会长考查阅读情况,每月汇报,督促阅读。说话的教学则要注意运用标准语,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开演说会、表演、报告新闻时事和对话。这些方法都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写字也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当时写字的要求是正确、美观和迅速。写字的教学方法分年级,低年级中,一年级上期从硬笔入手,一年级下期练习软笔,天天练习,不能间断。高年级除了基本练习,还要有应用练习,比如写信。作文要求语句通达,常见的作文教学手段有:练习口头发表(说话有头有尾)、多游览增加作文资料、选择动态的题目、助作(听写仿造、翻译、改造等)、共作(师生合作)、日记、刊行出版物。作文教学手段很多,能够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给予儿童发表思想的经历。实验一小所出版的“我们的园地”就是为了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文字,其内容分为言论、时事、新闻、常识、故事、笑话、艺术、剧本等十多种,每半个月出版一期,让儿童之间也能彼此观摩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教材联络、游戏化教学得以重视。算术科的联络,以补充题材为主,使得计算方法能够联络应用。低年级的算术教学寄托于游戏,利用了竞赛、开店演习、想象表演等方法引起儿童兴趣。自然一科的教学和其他科的教材打成一片,高年级注重问题研究,利用适当的教材,让儿童去体验与研究。音乐教学中,一年级用听唱法教学,高年级注重视唱法教学,可以和国语科中的文学、社会科中的民族音乐或劳作中的职业歌曲相联络。美术科的选材以儿童的生活为主,根据儿童的需要及能力实施教学,和劳作、自然、社会等科联络,形成单元教学。劳作也采用大单元教学,将讨论研究和操作调查形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