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学东渐走向校本化实践
在“淑新”课程建设中,实验一小的探索实践也从西学东渐走向本土化实践,从教学话语走向课程话语,从课程实践走向美育探索。而教育教学的转型,课程理念的确立,美育思想的孕育,展现了先辈们积极“革新”“勤朴”的探索精神。
1.学用结合,兼容并蓄
实验一小创建之初,正值清末民初,国人在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同时,转而把励精图治的目光投向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学习内容从重视“读经讲经”开始,经历了单一以国学为主到分科教育,再到完整课程建构的历程。课程内容逐步以培养国民健全的身心、善良的德行、必需的知能、审美的情感、劳动的身手为范围,即为“五育并举”。民国时期,实验一小在课程设置中逐渐细化,除了基础学科,还增设拓展科、社会科以及工作科,学科的设置和拓展开始服务于实用。新中国成立,学科设置更趋于多样化,包括国语、算术、珠算、常识、历史、地理、自然、政治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作等学科。学科之间也并非割裂存在,往往多学科相融合。“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阶段,实验一小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成立美术、书法等多个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与社会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直至一期课改期间的两个板块课程。可见,课程建设关注学用结合,兼容并蓄。
2.深入课堂,探索改进
回顾前人走过的历程,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贯穿始终。五段教学法的传播和广泛使用,很好地解决了个别教学向集体教学转变后,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自学辅导法的使用,标志着教学探索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本位,而是开始关注儿童。设计教学法将教学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打破科目的界限,分成若干学习单元,按照确定目的、计划、实行、批评四个步骤去学习。实验一小改中心制后,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初级试行设计教学法,而中级以上就采用自学辅导法。新中国成立后,从凯洛夫教学法到红领巾教学法的转变,表明实验一小教学方式从满堂灌发展到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从兼容苏派、海派教育思想开展的教学实践,到实验一小自创的“三年级教学衔接法”“一课一得”,都显现出了“淑新”文化的显著特点——关注生命,自觉实践,不断创新。
3.美育开端,课程建构
尽管实验一小从20世纪80年代才大举美育旗帜,开始探索阶段,但回望建校初的课程可见,美育思想早已渗透于各个学科。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便提出美感教育即美育,改革期又将图画科改名为“形象艺术”科,从欣赏、制作、研究三方面制定了学习的标准,强调学校要有美术品,能让儿童时常欣赏,启发儿童发现美、陶冶美和创造美。1949—1957年,是新中国美育思想的确立及美育的发展时期。尽管到1958年后,美育进入衰弱时期,但由于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依然可以在基础课程中寻找到美育的身影。新时期,实验一小恢复对美育的重视,开辟第二课堂,成立许多艺术类兴趣小组,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由此可见,美育一直与“淑新”课程相伴而行。前期的过程,是美育思想孕育、积蓄的过程。而80年代,当“淑新”与美育正式相会相融,美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一种审美手段,为“淑新”课程的架构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美育的开端,“关注生命,以美育人,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的建立,必然会影响“淑新”课程的一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