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革的变迁

(二)教材改革的变迁

1.“语录”为主要教材

196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党组指示,不论高小或初小都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初小各年级学习毛主席语录,高小可以学“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以及其他适合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语文程度的一些文章。

1966年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刷与发行小学讲授毛主席语录的通知》,要求“各省可以采用自编的毛主席语录本,也可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的毛主席语录本。”自1966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始,中小学校教科书主要是以毛泽东著作与《毛主席语录》为主要内容。据统计,仅仅1966年到1968年11月,国内共发行1.5亿多册《毛泽东选集》、1.4亿多册《毛泽东著作宣读》、7.4亿多册《毛主席语录》《老三篇》《老五篇》等著作的汇编本及单篇本出版近20亿册。自通知颁布之后,原有的教材不能使用。因此,实验一小以“语录”为教学内容,毛泽东著作取代了语文教材,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本。

2.“暂用课本”的使用

1967年10月,《人民日报》提出由师生自定方案、自定课程、自选教学内容、自编教材。于是,1967年开始,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秉承毛主席“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要删繁就简”的指示,开展以服务生产、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宗旨的中小学自编课本工作。复课后,小学课本集中在1967—1968年发行。其中,以上海中小学暂用课本最有影响力,受到全国各地的翻印。

实验一小从1966年“通知”颁布后开始使用“语录”为教材,直至1968年才有教本。

3.“试用课本”的出现

1969年后至1971年间,实验一小采用了市编教材。随着中小学教学秩序的逐渐稳定,新的不同学制的试用课本在学校中试用,所以这一阶段的课本大多以“试用课本”的名义出现。与前一期的课本相比,它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次的教材没有再选毛主席图像作为封面,有的以钢铁工人为封面,有的以学生学习情境为封面,有的以农民丰收为封面,还有的以军人形象为封面;描绘的是关于欢乐、丰收、鼓舞士气的场景,体现了人民群众幸福的生活、激昂的斗志等。这一时期大多数省份的语文教科书内封中毛主席的图像也取消了,仅仅保留了毛主席关于学制改革和教育革命的论述。有些省份也取消了封底毛主席的“最高指示”,而只保留了编辑说明。

上海市发布的小学课本《语文》取代了上海市小学“暂用课本”。在选材方面与暂用课本很相似,最高指示也是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