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课程标准的确立与落实
1.教育方针的制定
“教育大跃进”的核心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它反映了我国领导人要求以教育促进生产劳动,以生产劳动改造教育的美好愿望,这也是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
1958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6]
2.教育目标的转变
1957年前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在教育目标包括课程目标中尤重视智育。自1957年起,教育目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及劳动教育,重视教育的政治方向。1963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指导小学教育工作的文件《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又称“小学四十条”,指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小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3.教育目标的落实
(1)勤工俭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从勤工俭学活动开始的。195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两个好榜样》,大力推广勤工俭学。同年3月,上海开始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勤工俭学。此后,上海中小学生参加了以“大炼钢铁”为目的的生产劳动。实验一小师生也不例外,1958年秋,由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去朱泾大炼钢铁的小高炉工地劳动。原本学校的两扇铁校门,也被公社拆去炼钢了。
(2)半工半读与半农半读
半工半读既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种劳动制度。为了创造条件,号召学生边读书边劳动,有的学校将工厂搬进学校,有的学校把部分班级迁往郊区,有的学校则让学生到钢铁厂等单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半农半读是半工半读在农村的变种,其主要形式是开班大量农业中学和耕读小学。从1957年起,实验一小全面开始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不仅办起了木工组、饲养组、种植组等,1965年还办起了耕读小学,落实“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