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特点
在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新教学方法曾或多或少地试行于旧中国时期,但外来引进的教育学理论一定程度上不能解决我国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向着本土化方向迈进。在前期学习国外教育学的基础上,中国的教育学者开始探寻中国本土教育学的路径,这一时期被称为教学研究的“本土化改造期”。[30]
1.实验一小各科教学方法的探索
抗战初期,实验一小校舍遭到破坏,复校后,由姚维善担任校长。据《金山县教育季刊》记载,姚校长于1942年发表了关于实验一小现时实况及辅导小学教育计划[31]的文章,其中对学校各科的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描述,展示了当时的探索。具体见下:
实验一小教学方法,初级采取设计教学法,高级采用自学辅导主义,各科教学皆编有过程,其算术科,每节提出5分钟,练习心算。低级利用教具,多采游戏法。常识科,注重实现教学。国语科话法,注重演讲故事或表演,或彼此对白。讲法注重伦理的。生字难词,多反复练习,作法除命题自作外尚有助作法,如听写、仿造、词句重组、填字、联句等,而中高级且有日记周记,每周并出版园地,鼓励儿童自由发表之兴趣。写法高级临帖,中低级自编教材,以已经读过之字,编成有意义之句子,使之习写,习字时注意坐及执笔等姿势。中高级大小楷并重,高级且作行书及写信之练习。史地科注重制图列表,及追究想象等,并讨论时事。美术注重写生画、自由画及图案画等。劳作注重实用,如自制玩具、教具、模型和日用品等,并重分工合作。音乐科,多采用与常识公民联络之教材,并注重发扬民气,鼓励忠爱精神。体育低级多教游戏,中高级用三段教材,行进操法游戏并重。唯童子军教育,以经费关系,未经举办。
2.各科融合的教学探索实践
这一时期,学者们在学习外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在摸索适合本国本地区儿童学习的方法。演绎法、归纳法、设计法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一般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罗廷光在《普通教学法》中把“学习及教学法”这一章节分为五课:习惯的养成——反复练习;思想的训练——解决问题;发展欣赏的教学法;发表观念的教学法;温习。[32]可见,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从关注教师向关注学生迁移,从关注教到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本位”在此有所体现。此外,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靠单一学科,而是各科互相融合,以“全学科”形式呈现。
在《江苏教育(苏州1940)》期刊上,登载一篇《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怎样教学》[33]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低段美术课案例,现将其繁体字文章翻译如下:
①教材:小麻雀 ②时间:六十分二节
③动机:一个阴沉沉的天气,许多麻雀集合在庭中梧桐树上,飞,跳,叫,吵,闹个不休,打破了上课时寂静的空气,引动儿童的小心灵,乌溜溜的眼睛,一齐出神地注意着庭中树上的小麻雀。“今天我们来作什么画?”经我一问,小朋友的目光转移向我,举着肥白的小手说:“我们来画麻雀。”大家一致赞成,没有异议。
④各科联络:
常识——讨论麻雀的形体及生活。(暗示画法)
美术——依据麻雀的形体生活作画。(画起来可由儿童自由发表,有时或加以指导)。
写字——画好了图,写上自己的名字及图名。
作文——描写图画的神情及实际情况,用共作法写成一篇或数篇文字。
欣赏——收集儿童作品,共同批评,选择优良的揭示于教室中。
附作文二则:
小麻雀,吃白米,吃饱了肚皮,齐向空中飞。(其一)
小麻雀,在庭中,飞到西来又到东,看你怎样挨过这寒冬。(其二)
阅读——把做好的文字,用美读法反复吟读着。
表演——最后体味文字的神情表演之。
这节课显然是“意外之喜”,窗外的“不速之客”竟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孩子们也欣然接纳它。作为一节美术课,它并不单单强调美术的特点,而是将其他科目融于其中,科目与科目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科融合以实现教学目标。美术课旨在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这节课做到了这点,且将其延伸至其他学科,培养了儿童的审美情趣,课堂的中心也落到了学生身上,体现了“学生本位”。
这是一次有目的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以热忱的态度投入其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有序进行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是有所习得的。这也正是设计教学法的体现。
可见此时江苏省某小学已在课堂上运用学科融合的方法促进教学,可知当时江苏地区也已逐步推行这种方法,各校与各校交流联络时定能相互学习,各小学从而依据实验一小实际情况在各学科教学中尝试融汇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