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型的未来

3.原型的未来

儿童主题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未来性。儿童是潜在的未来。因此,儿童主题出现在个人心理学中通常代表着对未来开发活动的一种参与,尽管它乍看似乎是一种缅怀过去的结构。生活是一种变动不居,是走进未来的一种流动,而不是停止或者逆流。因此,不足为奇的是,神话中如此多的救世主都是童神。这完全吻合我们对个人心理学的经验;个人心理学表明,正是“儿童”为人格的未来变化铺平了道路。在个性化过程中,它催生出源自人格中意识与无意识因素的合成的形象。它因此是一个统一对立物的象征;[23]一位调停人、治疗提供者,换言之,一位整体的制造者。因为儿童主题有这一意义,它能够进行前文所说的各种变形:它可以由圆形、圆圈或者球体,或者四位一体的其他什么东西表述为另一种形式的整体。[24]我称这种超越意识的整体为“自性”(self)。[25]个体化过程的目标是自性的合成(synthesis)。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圆满实现”(entelechy)这一术语可能会比“合成”更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经验性原因,它说明为什么在某些条件下“圆满实现”更为合适:整体的象征频频出现在个体化过程之初,事实上它们往往可以见诸于襁褓之初的最早的梦之中。这一观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潜在整体的先验存在,[26]圆满实现的概念因此立即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是从经验上讲,就个体化过程作为一种合成的发生而言,极具悖论意义的是,它看起来好像是某种业已存在的东西被组装在一起。从这一角度来看,“合成”这一术语同样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