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8

画8

画8中立刻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几乎整个内核都被填满了黑色的物质。水的蓝绿色被凝缩为了一个深蓝色的四位一体,而中心的金光则以反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鸟正在向地下飞。换言之,曼荼罗正在朝着黑暗的冥府深渊移动。它依旧飘浮着—神使墨丘利的翅膀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它已然离黑暗近多了。内在的未加区隔的四位一体受到了外在的已然区隔的四位一体的平衡,X小姐将后者等同为意识的四种功能。她为这些分配了如下颜色:黄色=直觉、浅蓝=思想、肉红=情绪、棕色=感觉。[133]这些四分之一分别三分,因此再次生产出数字12。其中两个四位一体的分离与描绘是值得注意的。翅膀的外在四位一体显现为未曾区隔的内在四位一体的区隔实现,[134]后者实际上象征着原型。在卡巴拉教中,这一关系一方面相当于墨卡巴(Merkabah)的四位一体,[135]另一方面相当于自然世界四元素的四位一体;在波墨那里,它们是上帝的四个精灵[136]和四种元素。

曼荼罗中央的植物形状的十字架同样引起了患者的注意,它意指树(“十字架之树”)和母亲。[137]她因此清楚地表明,这一先前的禁忌元素已然被接受,现在占据了核心位置。她十分明白这一点—这与她先前的态度相比,当然是一大进步。

不同于前一幅画的是,这幅画里没有内在的树皮。这是一种逻辑发展,因为它们旨在排除的东西现在位处中心,而且防御已变得多余。相反,树皮作为金环向外延伸进了黑暗之中,像波浪一样同心扩散。这意味着源自被封锁的自性对环境的深远影响。

在她绘制该曼荼罗的四天以前,她做了下面的梦:

“我把一位年轻人引到窗前,用一把浸在轻油里的刷子,去除了他眼角膜处的一个黑色斑点。然后一盏小小的金灯出现在了他瞳孔的中央。年轻人感到大为宽慰,我告诉他日后再来治疗。我醒来说道:‘因此,如果你的眼睛亮了,全身就光明。’”(《马太福音》第6章第22节)

这个梦描述了变化:患者不再与其阿尼姆斯一致。也许阿尼姆斯已成为她的患者,因为他有眼疾。事实上,阿尼姆斯往往“斜眼”看世界,经常看得非常不清楚。在这里,角膜上的黑色斑点遮掩了从眼睛里面发射出来的金光。他“把世事看得太黑暗”。眼睛是曼荼罗的原型,这在波墨那里是很显然的,波墨称他的曼荼罗为“哲学之球,或者永恒奇迹之眼,或者智慧之镜”。他说:“灵魂的物质与意象可以与大地相似,金黄的花朵破土而出,同时也与火和光相似;一如我们看到大地是中心,但是没有生命;但是它是必需的,金黄的花朵破土而出,它不像大地……但是大地是花之母。”灵魂是“炽热的眼睛,第一原则的复制品”,是“自然的中心”。[138]

我们的曼荼罗的确是一只“眼睛”,其结构代表无意识之中的秩序的核心。眼睛是一个中空的球体,内部漆黑一片,充满了半液体的物质,即玻璃液。从外部看眼睛,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圆形的彩色表面,即虹膜,它有一个黑色的中心,从那里发出金光。根据看从眼出的古老思想,波墨称之为“炽热的眼睛”。眼睛也可以代表意识(它实际上是一个感知器官),洞悉自己的背景。它在那里看到自己的光;在这是清澈纯净的时候,整个身体光亮一片。在某些条件下,意识具有净化作用。也许这就是《马太福音》第6章第22节及其以后部分的意旨,一种在《路加福音》第11章第33节及其以后部分有着更为清楚表达的思想。

眼睛也是上帝的一个众所周知的象征。因此,波墨称他的“哲学之球”为“永恒之眼”、“一切本质的本质”、“上帝之眼”。[139]

患者固然没有通过接受黑暗而将其变为光明,但是她已经点燃了照亮内中黑暗的一盏灯。在白天灯是不被需要的,而且如果你不知道是晚上,你也不会点灯,如果你未曾遭遇过黑暗的恐怖,灯也不会为你点亮。这并非是励志性文本,而是仅仅为关于心理事实的陈述。从画7到画8的转换给人一种关于我所谓“接受黑暗原则”的意旨的工作思想。有时候人们提出反对意见,说没有人能够形成一个关于这之所谓的清晰概念,这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伦理问题。所以,这里是一个关于此“接受”的现实例证;我必须把它交给哲学家,由他们去仔细考虑该过程的伦理面向。[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