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1

用于宗教仪式时,这种类型的一幅曼荼罗被称作“具”(yantra),即冥思的工具。它旨在通过限制想象的心理范围并将其限定在中心,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曼荼罗通常有三个被绘成黑色或者深蓝色的圆圈。它们旨在遮蔽外部,统一内里。几乎很有规律的是,外面的轮缘由火组成,即“欲望”(concupiscentia)之火,地狱之苦便是出自于此。对坟场的恐惧一般都被描述在外面的轮缘之上。在这里面是一个由莲花叶编织而成的花环,把整个曼荼罗装扮为一朵“莲花”(padma)。然后是一种有四道门的寺庙庭院。它代表神圣的隔离与集中。在这个庭院里,通常有四种基本的颜色,红色、绿色、白色及黄色;一如《西藏度亡经》(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3]所指出的,这些颜色代表四个方向以及心理功能。然后是作为冥思基本对象或者目标的中心,通常为另一个魔圈所分隔。

这个中心的使用有多种迥然相异的方式,这取决于仪式的要求、冥思者的起始级别,以及他所属教派。它通常显示湿婆(Shiva)创造世界的过程。根据密宗教义(Tantric doctrine),湿婆是绝对、永恒的第一存在(The One Existent, the Timeless)。创世过程始于这个没有展开的点—众所周知为湿婆—宾杜(Shiva-bindu)—出现在其雌性一面,即莎克蒂(Shakti)的永恒拥抱之中的时候。如果我可以借用黑格尔的术语,它自此从自在状态进入了自为状态。

在生命力瑜伽(kundalini yoga)的符号象征中,莎克蒂的表征是一条蛇,它围绕男性生殖器像(lingam)缠绕了三周半,而男性生殖器像则是菲勒斯形式的湿婆。这一意象表明了通过空间展示的可能性。从莎克蒂那里诞生出了空幻境界(Maya),即个体万物的建筑材料;因此,她是真实世界的创造者。这被人视为是暗示,是存在与非存在。它是,而且依旧是消解于湿婆。因此,创造过程始于统一在神灵之中的对立面的分裂行动。通过巨大的能量爆炸,从它们的分裂之中诞生了世界的多样性。

曼荼罗之中所描述的冥思过程的目标,在于让瑜伽修行者渐渐在内心意识到神灵的存在。通过冥思,他再次视自己为上帝,并因此从个体存在的幻觉回到神性状态的普世总体性之中。

一如我所言,曼荼罗的意思是“圆圈”。此间显示出了这一主题的诸多变体,但是它们无不是基于圆圈的变方(squaring)。它们的基本主题是预感人格的一个中心,即心理之中的一种核心点,万物无不与之有关,无不据之排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的源泉。核心点的能量显现在几乎无法抵御的强迫性冲动之中,迫切要求成为自己的本我,一如无论环境好坏,一切有机体都会受到刺激,呈现出代表其本质的形式。该中心并未被人感觉为或者视为自我,而是如果可以这样说,是自性(self)。虽然中心被表征为一个最为核心的点,但是它为一个包含属于自性的一切的边缘所包围—构成整个人格的成对的对立物。这个整体性首先构成了意识,然后构成了个人无意识,最后构成了含有无限多环节、其原型乃一切人类司空见惯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其间的某一部分被或永久或暂时地包含在人格的范畴之内,而且通过这一联系,获得一种个人印记,比如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仅仅举几个最为著名的例子。自性尽管在一方面非常简单,但在另一方面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东西,借用一个印度表达方式来讲,是一个“集合灵魂”(conglomerate soul)。

关于这样的一个圆圈必须如何绘制、如何使用,喇嘛教文献给予了详细说明。形式与色彩是由传统规定的,所以变化只能发生在相当有限的范围之内。事实上,曼荼罗的仪式性使用是非佛教性质的;它至少是与原来的小乘佛教(Hīnayāna Buddhism)相左的,最先出现在了大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之中。

此间所展示的曼荼罗描述了一个从冥思进入到了绝对状态之中的人的状态。这便是对地狱和坟场的恐惧均不存在的原因。钻石雷电,即中心的“多吉”(dorje,即金刚,梵名叫“伐折罗”),代表雌雄统一于其间的完美状态。隐喻的世界最终消失了。一切能量恢复到了原初状态。

在里面庭院门口处的四个多吉表示生命的能量在往里流;它已与客体分离,现在正在回到中心。在整体的四个面向之中的所有能量完美地统一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不再受制于变化的静止状态。在中国的炼丹术中,这种状态被称作“金刚不坏身”(Diamond Body),相当于中世纪炼金术的“不腐之身”(corpus incorruptibile),完全相同于基督教传统的“再生之身”(corpus of glorificationis),即不腐的复活之身。因此,这一曼荼罗显示了所有对立物的统一,被嵌在阴与阳、天与地之间;显示了持续的平衡状态与永恒的延续。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10

图9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图45

图46

图47

图48

图49

图50

图51

图52

图53

图54

为了我们更为朴实的心理学目的,我们必须放弃东方的华美的玄学语言。毋庸置疑,瑜伽在这一练习之中的目的是内行的心理变化。自我是个体存在的表现。瑜伽修行者把其自我换成湿婆或者佛陀;他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人格的心理中心从个人的自我滑向非个人的非自我,后者现在被体验为人格的真正“根底”(Ground)。

我希望通过这一联系,提到人们熟悉的一个中文概念,即《易经》基于其上的那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