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时其他学人

四、与当时其他学人

任教辅仁大学,为余嘉锡在北平学界立足打下了基础。北平作为故都,虽然已不是政治中心,但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全国文化中心,各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以及北平图书馆,藏书巨丰,且有许多内府秘籍,这为余嘉锡从事《四库全书总目》辨证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与当时学界中老派新辈的广泛接触,为增进余嘉锡的学术研究以及扩大知名度,奠定在北平学界的地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陈垣与柯劭忞外,余嘉锡与胡玉缙、董作宾、罗振玉、傅增湘、杨树达、伦明、沈兼士、吴承仕、陈寅恪、高阆仙、胡适、张尔田、尹炎武、孙楷第、孙蜀丞、于省吾、朱少滨、赵万里、顾颉刚等人都有所往来。

伦明字哲如,民国时期古籍收藏家,1929年聘为辅仁讲师,主讲目录学和版本学。其人喜好收书、藏书,又精通目录版本之学,曾大力倡导续修四库全书,并参与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主持的《续修四库总目提要》工作,完成《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撰述多篇。伦明治四库及目录版本之学,与余嘉锡有着共同学术旨趣。其人酷好藏书,从余嘉锡所作的几篇序跋文中可见一二。1934年,北京琉璃厂通学斋有高邮王念孙三世稿本若干种,无奈索价甚高,更数主皆不谐。伦明便与余嘉锡等人商议集赀合购,其大部归孙蜀丞、其奇零归余嘉锡与伦明,精华则为陈垣所得。余氏等对此欢喜赞叹,不忍去手。[79]徐行可曾得《巴陵方氏藏书志》一册,以两本寄余嘉锡请校雠序次之,伦明见后携原本而去,嘱书手录为二通,以其一归余嘉锡。[80]伦明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赞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博而核,诗云:“改字删篇四库书,馆臣属草更粗疏。隔时应有他山石,精识吴彭谢弗如。”[81]称赞余嘉锡于古今目录之学探索尤深:“武陵余季豫同年(嘉锡)积二十余年之力,成《四库提要辨证》,博而核,止史、子二部已得七百余篇。所辨者单就提要本文证其舛谬,于阁书之割裂删改尚未之及也。君此外校辑之书尚多,于古今目录之学探索尤深。”[82]

余嘉锡与傅增湘也有所往来,于学术“平日相与讨论”[83]。杨树达在日记中就曾记载与余嘉锡同访傅增湘,观傅氏新得宋蝴蝶装本《文苑英华》及商务新影印宋本《论语疏》。[84]由于研究领域相同,傅增湘作《藏园群书题记》,便请余嘉锡为之作序,余嘉锡极尽溢美之词,称傅氏为版本校雠名家,其书与四库提要合而观之,则刘向校书“论其指归,辨其讹谬”者,义乃大备。[85]傅增湘见余嘉锡所藏明刊本《新续古今名家杂剧五集》,亦题识云:“此帙乃常德余君嘉锡季豫得于桃源旧家,虽残缺不及半,要自可珍,异时当驰告诵芬室主人(董康)影刊传播之。”[86]

余嘉锡与其他学人也多有往来。余嘉锡考辨《契丹国志》作者叶隆礼时,曾向于省吾借所藏旧抄善本宋《中兴馆阁录》,以断定叶隆礼生平。于省吾见借时,曾要以作跋,应于省吾之邀,余氏作《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以酬雅意。[87]孙楷第完成《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请余嘉锡作序,余氏盛赞孙楷第治元曲之精,考镜源流以穷其变化,斟明体例以究其文词,用力之勤,与昔人治经史诗赋者,殆无异也。[88]沈兼士得《碎金》一册于内阁大库,以为罕见之本,影印行世,以余嘉锡通目录之学,嘱其为跋。[89]沈又得王鸣盛《窥园图记》,余嘉锡跋此书,言王鸣盛并非今文家,却以郑康成之好图谶而附会之,亦通人之蔽也。[90]王欣夫辑得《黄顾遗书》,索余嘉锡为之序,余氏谓两先生(黄丕烈、顾广圻)之题识传,而古书之崖略亦传。[91]

1932年,章太炎北上讲学,在平期间,除诸多弟子外,学界同人后进纷纷前往问学,余嘉锡亦曾登门拜见,[92] 4月6日,余嘉锡与陈垣、尹炎武、伦明、杨树达等公宴章太炎于谭篆卿家。[93] 1933年,伯希和访问北平,1月10日,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欧美同学会举行公宴,除该所研究员、特约研究员等皆到外,并请北平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图书馆、营造学社等机构的学界名流,余嘉锡作为辅仁大学代表,也曾作陪。[94]

余嘉锡的学界交游中,柯劭忞、傅增湘、张尔田等都是民国时期的老辈学者,与余嘉锡交情甚笃的陈垣、杨树达等人,也都有极深的旧学功底。陈垣称自己治学用的是“土法”[95],杨树达虽自称治学与乾嘉诸儒不同,[96]但其根本却是从传统的音韵训诂入手,循序渐进,经史兼治。余嘉锡与这些学者治学领域虽有同有异,但他们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颇有共通之处,都是对传统乾嘉考据学的继承发展,又与当时兴起的各种新学术有一定的距离。与当时学界的广泛接触,对余嘉锡的学术创作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页。

[4]张舜徽:《诚挚的仰慕深切的怀念——纪念余嘉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376页。

[5]周祖谟、余淑宜:《余嘉锡先生传略》,《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64页。

[6]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66页。

[7]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66页。

[8]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66页。

[9]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65页。

[10]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66页。

[11]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66页。

[12]辅仁大学档案,案卷号:52,《辅仁大学教职员履历表(1925—1948)》。转引自孙邦华《身等国宝志存辅仁——陈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13]张舜徽:《诚挚的仰慕深切的怀念——纪念余嘉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377页。

[14]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15]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70—371页。

[16]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71页。

[17]郑天挺:《深切怀念陈援庵先生》,陈智超主编:《励耘书屋问学记》(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5页。

[18]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19]傅试中:《忆余季豫先生》,《私立辅仁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第126页。

[2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21]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22]周祖谟,余淑宜:《余嘉锡先生传略》,《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76页。

[23]周祖谟,余淑宜:《余嘉锡先生传略》,《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74—675页。

[24]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116页。

[25]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131页。

[26]郑天挺:《深切怀念陈援庵先生》,陈智超主编:《励耘书屋问学记》(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8页。

[27]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页。

[28]《文汇报》,1949年7月8日。

[29]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8页。

[3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8页。

[31]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32]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6页。

[3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页。

[34]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35]邓之诚:《邓之诚文史札记》,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528页。

[36]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3页,第241页。

[37]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5页。

[38]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日记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48页。

[39]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日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3页。

[4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41]牟润孙:《蓼园问学记》,《海遗丛稿》(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0页。

[42]张舜徽:《诚挚的仰慕,深切的怀念——纪念余嘉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375页。

[43]余嘉锡:《书章实斋遗书后》,《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78—586页。

[44]牟润孙:《蓼园问学记》,《海遗丛稿》(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页。

[45]牟润孙:《蓼园问学记》,《海遗丛稿》(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页。

[4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4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44页。

[4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8页。

[4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8页。

[50]牟润孙:《学兼汉宋的余季豫先生》,《海遗丛稿》(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19页。

[51]辅仁大学档案·案卷号:52,《辅仁大学教职员履历表(1925—1948)》。转引自孙邦华《身等国宝志存辅仁——陈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52]台静农:《辅仁旧事》,《台静农代表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262页。

[53]陈垣:《余嘉锡文史论集·序》,第1页,载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54]牟润孙:《励耘书屋问学回忆》,《励耘书屋问学记》(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72页。

[55]牟润孙:《励耘书屋问学回忆》,《励耘书屋问学记》(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72页。

[56]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第1页。

[57]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67—368页。

[58]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71—372页。

[59]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6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61]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62]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4页。

[63]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64]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65]余嘉锡:《积微居小学金石文字论丛序》,《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40页。

[66]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67]余嘉锡:《汉池阳令张君残碑跋》,《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56页。

[68]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69]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7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71]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72]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73]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4页。

[74]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75]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76]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77]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78]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79]余嘉锡:《跋王石臞父子手稿》,《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00页。

[80]余嘉锡:《巴陵方氏藏书志序》,《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28页。

[81]伦明:《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续补藏书纪事诗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5页。

[82]伦明:《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续补藏书纪事诗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5页。

[83]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序》,《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35页。

[84]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31页。

[85]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序》,《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35页。

[86]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11页。

[87]余嘉锡:《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70—571页。

[88]余嘉锡:《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序》,《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46—547页。

[89]余嘉锡:《内阁大库本碎金跋》,《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63页。

[90]余嘉锡:《王西庄先生窥园图记卷子跋》,《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02—603页。

[91]余嘉锡:《黄顾遗书序》,《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37—539页。

[92]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93]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94]《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莅平》,《北平晨报》,1933年1月15日。

[95]牟润孙:《从〈通鉴胡注表微〉论援庵先师的史学》,《励耘书屋问学记》,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76页。

[96]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1952年8月15日载:“谓余所用皆清乾嘉以来常用之方法,其实不然。一,余尝习外国文字,于欧洲语源之学有所吸取。二,前人只证明许训,如段、桂是,余则批判接受。三,前人只在文字学本身着力,如王、朱是,余则取古书传注,现代语言及其他一切作材料。四,古韵部分大明,甲、金文大出,尽量撷取利用。五,继承《仓颉篇》《说文》形义密合的精神,紧握不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