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库提要辨证》观《总目》之失
《四库提要辨证》作为民国时期为《四库全书总目》纠谬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代表作[81],通过该书来看《总目》之谬误与缺失,尤为必要。今据《四库提要辨证》,总结《总目》之失如下。
(一)未尝卒读,粗率立论
《总目》“长于辨博,短于精审,往往一书读未终卷,便尔操觚”[82]。“纂修诸公,绌于时日,往往读未终篇,拈得一义,便率尔操觚,因以立论,岂惟未尝穿穴全书,亦或不顾上下文理,纰缪之处,难可胜言。”[83]
如《南齐书》提要谓,“自李延寿之史盛行,此书诵习者尠,日就讹脱。《州郡志》及《桂阳王传》中均有阙文,无从补正。”[84]余嘉锡引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证《南齐书》阙文者除此二处外,更有《高十二王传》、《徐孝嗣传》、《高丽传》、卷五十九史臣论等,《总目》“是仅粗检其前数册,而未尝统核全书也”[85]。又《魏书》提要云,“今所行本为宋刘恕、范祖禹等所校定……然其(刘恕等)据何书以补阙(补《魏书》亡佚不完者),则恕等未言。”[86]余嘉锡云:“《提要》谓其据何书以补阙,则恕等未言,不知各篇之末所附校语,言之甚明,第未详著于《序录》中尔。”[87]又四库馆臣将《新定续志》改名为《景定严州续志》,《总目》谓:“标题惟曰《新定续志》,不著地名,盖刊附绍兴旧志之后,而旧志今佚也。”[88]余嘉锡考《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及《新定续志》卷二、卷四证明“新定者,严州旧郡名也。……是则严州之名新定郡,州志之名《新定志》,不必博考他书,止取本书,略一检阅,即可得之。而《提要》但知严州之在宋为遂安军建德府,因误认新定之名为附于旧志而名之,犹之新修新撰云耳,遂奋笔改其书名为《严州续志》,是仅阅其卷一节镇一条(小字注:此条内不言旧名新定郡,因旧志历代沿革条叙之已详故也),而于全书未尝入目也”[89]。又《总目》云《名臣言行录》载奸诈如吕惠卿者与韩(琦)、范(仲淹)诸人并列,莫详其旨。实则该书并未录吕惠卿言行,“此必纪晓岚重修《提要》时……殆因王安石卷中屡见吕惠卿姓名,遂误以为朱子有取于惠卿。盖原撰《提要》者尚知略观本书,纪氏则仅稍一涉猎,即捉笔疾书,以快其议论,而前后皆未寓目也,是亦难免果哉之诮矣”[90]。
(二)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总目》“观其援据纷纶,似极赅博,及按其出处,则经部多取之《经义考》,史、子、集三部多取之《通考·经籍考》,即晁、陈书目,亦未尝复检原书,无论其他也”[91]。前人有所误之处,《总目》若承其说,则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如《东观汉记》提要引《史通》有“大军营司马崔寔”语,但大军营司马官名,殊不经见。余嘉锡考《后汉书·崔寔传》后作如下判断:“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著作东观。”盖《史通》传刻,脱一“将”字,浅人因不知冀为大将军之名,遂妄改为“营”,《提要》但知循文照录,而不之觉也。[92]又如《方舆胜览》提要云:“宋祝穆撰。穆字和甫,建阳人。《建宁府志》载穆父康国从朱子居崇安,穆少名丙,与弟癸同受业于朱子,宰执程元凤蔡抗录所著书以进,除迪功郎,为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93]余氏考证后指出:“是宰执进书除迪功郎为山长者,皆穆子洙之事,而非穆也,《建宁府志》误以其子之仕履,加之于穆,《提要》亦未能纠正。”[94]
又《肘后备急方》提要云:“案《隋书·经籍志》葛洪《肘后方》六卷,梁二卷。陶宏景《补缺肘后百一方》九卷,亡。《宋史·艺文志》止有葛书而无陶书,是陶书在隋已亡,不应元时复出。”[95] 《总目》引《隋书·经籍志》证明陶弘景之书在隋代已亡,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将葛洪、陶弘景之书并列,且《隋书·经籍志》“第就武德中所得东都图书目录之见存者,编为《经籍志》,并非有隋一代藏书之总目”。是陶书在隋未尝亡也。《总目》据《隋书·经籍志》认为陶弘景之书在隋时已亡,唐时必无,则因误传误。《提要》又据《宋史·艺文志》只有葛洪之书而无陶弘景之书,故谓陶书不应在元时复出,则又是因《宋史·艺文志》之误而传误。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知葛书与陶书在南宋时俱存,“《提要》何以不据《书录解题》而独据《宋志》《宋史·艺文志》乎?”且《宋史·艺文志》云:“葛洪《肘后备急百一方》三卷。”余嘉锡认为,“夫《肘后救卒方》者,葛洪之书也,《肘后百一方》或《肘后救卒备急方》者,陶弘景之书也。今《宋志》《宋史·艺文志》题为《肘后备急百一方》,是其书已经弘景增补矣。《宋志》《宋史·艺文志》荒陋,误去弘景之名耳,安得据为陶书已亡之证乎?”[96]
(三)门户偏见,贬宋尊汉
余嘉锡治学,考据义理并重,对纪昀等四库馆臣诋毁宋儒多有批评。“(纪氏)自名汉学,深恶性理,遂峻词丑诋,攻击宋儒,而不肯细读其书。”[97] “其提要修饰润色,出于纪氏一人之手。纪氏不喜宋儒,动辄微文讥刺,曲肆诋諆。”[98]
如《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为宋王佐榜进士题名录。《总目》认为,讲学家因朱熹在该榜五甲第九十,便自相传录,使该榜得以保存。明弘治中,会稽王鉴之重刻该榜于紫阳书院,并改名为《朱子同年录》。《总目》云:“夫进士题名,统以状头。曰某人榜进士,国制也。标以年号,曰某年登科小录,亦国制也。故以朱子传是书可也,以朱子冠是书,而黜特选之大魁,进缀名之末甲,则不可。以朱子重是书可也,以朱子名是书,而削帝王之年号,题儒者之尊称,则尤不可。鉴之所称,盖徒知标榜门户,而未思其有害于名教。今仍以原名著录,存其真焉。”[99]余嘉锡认为,此《录》最初之保存,实因此榜第四甲第一百五江宾王,江宾王以己为新进士,兼充执事官,故而取本榜藏之,以志平生之鸿爪。“其子孙亦自因为其祖之遗迹,从而珍惜之,以存先人之手泽,初不因第五甲之有朱子,始引以为重也。”[100]《总目》以该榜有朱子而得以保存,余氏认为“此盖纪晓岚之徒,深忌宋儒,故无端致其讥笑”[101]。
又朱熹《名臣言行录》提要云:“然刘安世气节凛然,争光日月,《尽言集》《元城语录》今日尚传,当日不容不见,乃不登一字,则终非后人所能喻。”[102] 《总目》卷五十五诏令奏议类《尽言集》提要云:“朱子作《名臣言行录》,于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采录,独以安世尝劾程子之故,遂不载其一字,则似乎有意抑之矣。”[103] 《总目》卷一百二十一杂家类五《元成语录》条下提要云:“朱子作《名臣言行录》,于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节取,乃独不录安世。”[104] 《总目》认为朱子《名臣言行录》中没有记载刘安世,并将不载刘安世的原因归结为安世曾经弹劾过程子。但实际上朱子此书阁本后集刘安世在卷十二,凡二十二条,宋本则多至三十七条,未尝不登一字。《总目》此言,乃是纪昀“欲以集矢于朱子也”[105]。余嘉锡认为:“朱子尝受业于刘勉之,而勉之问学于安世,渊源有自,故于安世景慕慨叹,低徊往复如此。于其通方外之学,亦不以为非也。彼方恨不能尽记刘公之言行,怅然于其声容之不相接,而谓其作《名臣言行录》有意抑之,欲以人力磨灭其精神,不亦诬乎?”[106]
又朱熹《诗集传》初稿全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之说,是为今本。《总目》引杨慎《丹铅录》谓朱熹因为吕祖谦尊《小序》,于是尽变其说,废《序》从郑。事实上,吕祖谦与朱熹论《诗》,其不合是“因废《序》而有异同,非因有所不合而乃废《序》也”。余嘉锡认为:“是朱子所以废《诗序》之故,《提要》非不知也,知之而仍信《丹铅录》之臆说者,因纪文达诸人不喜宋儒,读杨慎之书,见其与己之意见相合,深喜其道之不孤,故遂助之张目,而不暇平情以核其是非也。”[107]
(四)忽略版刻,未择善本
“《总目》之例,仅记某书由某官采进,而不著明板刻,馆臣随取一本以为即是此书,而不知文有异同,篇有完缺,以致《提要》所言,与著录之本不相应。”[108]如《荆楚岁时记》,《总目》所据为《汉魏丛书》本,而《四库》所收,则为《宝颜堂秘笈》本。另外,馆臣在为书籍作提要时,所引用其他书籍,亦忽略版刻优劣,以致问题频出。
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总目》作陆玑。《总目》言《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资暇集》皆作陆玑,明北监本《诗正义》引作陆机为误。钱大昕认为,“考古书‘机’与‘玑’通,马、郑《尚书》‘璇玑’字皆作‘机’。”[109] “《提要》信《资暇集》之说,定元恪名作‘玑’,且引《隋志》及《释文》为证,不知其所据,皆误本耳。明南监本《隋志》‘陆机’字,实从‘木’不从‘玉’也。”[110]又《总目》所用之范家相《三家诗拾遗》,篇首为古文考异,次为古逸诗,次以三百篇为纲并存三家佚说。《总目》认为该书以《三家诗拾遗》为名,而将古文考异及古逸诗冠于篇端,开卷便名实相乖,尤非体例。余嘉锡引李慈铭《荀学斋日记》云:“《提要》以古逸诗与三家无涉,讥其开卷名实相乖。然蘅洲《自序》明言以此二卷附后,其凡例亦先言鲁、齐、韩三家之次第得失,而后言文字异同及古逸之诗,则四库所收本及家刻本,皆钞胥之误。”[111]又如《直斋书录解题》提要引周密《癸辛杂识》,言陈振孙始仕州郡,终官侍郎,不止浙西提举。但是毛氏汲古阁所刊《癸辛杂识》,却无《提要》所引之语。实则《总目》所引,盖《稗海》刻《癸辛杂识》,误以《齐东野语》为《杂识》正集之前半,《总目》因而误引。[112]又如《外台秘要》提要云:“《玉台新咏》有《姬人怨服散》诗。”[113]但《姬人怨服散》诗是陈朝江总所作,而《玉台新咏》是梁简文帝为太子时令徐陵所撰集,《玉台新咏》如何能预录江总之诗?当是《总目》所用《玉台新咏》本为明刻,非善本,妄有增益。“《总目》卷一百八十六《玉台新咏》下《提要》考之甚详,乃于此篇仍据俗本引用,斯亦前后矛盾之一端也。”[114]
(五)断章取义,曲解原文
《总目》引用材料,只取一句或数句而不顾及全文之意,或对原文之意未能理解,便妄下论断,以致“曲解文义,郢书燕说”[115]。
如《洛阳伽蓝记》提要云:“惟以高阳王雍之楼为即古诗所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者,则未免固于说诗,为是书之瑕颣耳。”[116]此处,《总目》不仅误将清河王怿写作高阳王雍,更机械地认为清河王怿之楼即为古诗中所记之楼,实则“此不过因其楼在西北,忆及此诗,遂取其‘上与浮云齐’之句,以明其高,斯亦赋诗断章之义也,何尝谓诗人所咏,即是此楼乎?《提要》以文害词,遽加诋毁,谓为全书之颣,……以此论古,窃恐未然”[117]。
又如《千金要方》提要云:“晁陈诸家著录,载《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卷数亦同。又谓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刊行,后列《禁经》二卷。合二书计之,止六十二卷。”[118]余嘉锡认为:“自宋以来,其《禁经》二卷即在《翼方》之中,即钱曾虽云‘后列《禁经》二卷’,而其所著录者,仍是三十卷之本,未尝别此二卷于《翼方》之外也。《提要》乃合计《千金方》《翼方》及《禁经》为六十二卷,亦误矣。”[119]
又如《颅囟经》提要云:“今检此书,前有序文一篇,称‘王母金文,黄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云云,其所谓师巫,与《宋志》相合,当即此本。疑为唐末宋初人所为,……遂托名师巫,以自神其说耳。”[120]余嘉锡细检该书原序之后云:“详审文义,则所谓黄帝秘藏金匮,师巫得而释之者,指黄帝《内经》言之也。其后言师巫所释《内经》虽能叙阴阳化生之妙,而自非贤智莫达其理,故使世之庸医于婴儿之疾乱施攻疗,致多枉死,用为叹息,遂究古人之言,察致疾之端由,叙成《颅囟经》云云,乃自叙其著书之意。然则作者固未尝自神其说,以此书为黄帝之所藏,师巫之所得也。《宋志》著录之本,署名师巫,殆庸医不识文义者之所为,《提要》又从而断章取义,未免厚诬古人矣。”[121]
(六)弃前用后,失检佳证
同样的论题,可以有不同的材料证据支撑,《总目》往往于佳证失检或弃而不用。如弃前人之言不用而引后人之稿,弃通行之书不用而引后来方志。余嘉锡云:“及其自行考索,征引群籍,又往往失之眉睫之前。《隋》《唐》两志,常忽不加察。《通志》《玉海》,仅偶一引用。至《宋》《明》志,及《千顷堂书目》,已惮于检阅矣。”[122]
如《总目》引宋刻本《隋书》之天圣中校正旧跋,知修《隋书》者有许敬宗、敬播。但《旧唐书·魏征传》已载许敬宗撰《隋史》,《李延寿传》亦载敬播同修《五代史志》,“是敬宗之修纪、传,播之修志,《旧史》俱有明文,何必取证于宋人之跋乎?”[123]又《总目》引陆友仁《砚北杂志》言《营造法式》作者李诫尚有其他著作,实则“诫所著书已见墓志铭,《提要》不知诫有墓志在《北山小集》中,故仅以《砚北杂志》为据”[124]。又《总目》引《资州志》证《方舟易说》作者李石生平。然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李石甚详。《提要》不引李心传而用《资州志》,“然方志出于后人之手,多不可信,当先引宋人书,舍《朝野杂记》而引《资州志》,非也”[125]。
(七)基本史实舛误
官书杂成众手,迫以期限,不免因陋就简,仓促成篇。往往“人名之误,移甲就乙;时代之误,将后作前”[126]。撰者不知,校雠者亦疏忽失检。
如《总目》云,《隋志》载有顾野王《陈书》三卷、傅縡《陈书》三卷、陆琼《陈书》四十二卷。实际《隋志》只有陆琼《陈书》四十二卷,两《唐志》始有顾、傅二人之《陈书》。“《提要》并引为《隋志》,疏舛甚矣。”[127]又《南方草木状》提要引《隋志》,称广州太守嵇含。《隋书·经籍志》原文:“梁有广州刺史《嵇含集》一卷。”“《提要》乃讹为广州太守,广州是州非郡,安得有太守乎?”[128]又《总目》言其所用本《隶释》为万历戊子王鹭所刻。“王鹭”,当作“王云鹭”,“《提要》作王鹭者误也”[129]。又《音韵源流》提要云:“其叙述古韵源流,如魏李登《声类》、周颙《四声》,《隋志》仅列其名,《唐志》已不著录,而咸(潘咸)云独得见之。盖乡曲之士,不知古书之存亡,以意说之而已。”[130]余嘉锡案:“新旧唐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小学类,皆有李登《声类》十卷,安得云《唐志》已不著录?《南史》卷三十四《周颙传》云:‘始撰《四声切韵》,行于时。’《南齐书》卷四十一颙本传则并无此语,亦不见于《隋志》。盖行世未久,旋即亡佚耳,安得云《隋志》仅列其名?”[131]又《齐民要术》提要云贾思勰曾官“高平太守”,但“宋刻残本及明清各本《齐民要术》,均题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提要》作高平者,误也”。[132]
(八)疏忽大意,屡现笔误
如《隋书》提要云:“《五行志》体例与《律历》《天文》三志颇殊。”[133]余嘉锡案:“《律历》《天文志》才两篇耳,而《提要》谓之‘三志’,所未解也。”[134]又《总目》引《书录解题》云《钦宗实录》为乾道元年修撰洪迈等进。实则《书录解题》卷四《钦宗实录》条作“乾道四年,修撰洪迈等进”。《总目》作元年,笔误[135]。又洪适自跋《隶续》云,《隶释》有续,凡汉隶碑碣二百五十八。“二百五十八”,《总目》误为“二百八十五”。又洪适《盘洲集》卷六十三《淳熙隶释跋》云凡碑版二百八十五。“二百八十五”,《总目》误为“二百五十八”。《总目》前后所引数目互误。[136]
(九)所引资料,出处失实
《总目》言某某出于某书,然翻检未见。
如《总目》云《东观汉记》北宋时尚有残本四十三卷,依据是赵希弁《读书附志》与邵博《闻见后录》。实则《闻见后录》与《读书附志》中载《东观汉记》并不言卷数。言四十三卷者乃是《通考·经籍考》。[137]又《总目》云《宋史·艺文志》以《北狩行录》为蔡鞗撰。余嘉锡将《宋史·艺文志》遍检数过,未见此书,“不知《提要》何以云然?”[138]
(十)考证不详,妄下论断
余嘉锡曾批评《总目》道:“《四库提要》于撰人必著名字爵里,是矣。然多止就常见之书,及本书所有者载之,不能旁搜博考,故多云始末未详,仕履无考。”[139] “四库提要体裁稍备,然亦只及名字爵里而已,而又多曰‘里贯未详’‘仕履未详’‘始末未详’;实则其所谓未详者,非竟无可考,散见群书不暇翻检耳。”[140]
如《总目》云《东观奏记》作者裴庭裕“事迹则无可考焉”,实则“其平生仕履,尚历历可见,《提要》考之未详”[141]。又《总目》言《周易集解》作者李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但刘毓崧《通义堂集》考李鼎祚仕履至为详悉。余嘉锡云:“《提要》以为始末未详者,固由未见《舆地纪胜》,然于《元和郡县志》等书,亦未引证,则未免太疏略矣。”[142]又《总目》考《汉书·地理志》益州郡有云南县、《后汉书·郡国志》永昌郡有云南县、《唐书·地理志》有姚州云南郡,遂断定云南于唐初始升为大郡。《总目》依此断定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云南牂牱人绩以为布”之句乃“有所窜乱,非尽原文”。余嘉锡详考《蜀志·后主传》、《华阳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晋《太康地志》、《初学记》、《通典》等书证明,云南在三国时期已升为大郡。陆机以云南与牂牱并称,曾何足怪?“《提要》不肯详考,仅据《唐志》之言,遽谓三国时无此郡县,遂疑此书为后人所窜乱,可谓勇于疑古矣。”[143]又《总目》云《洗冤录》作者宋慈“始末未详”。实则凌迪知《万姓统谱》、劳格《读书杂识》、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十二《循吏传》皆载宋慈事迹,“是慈之始末,非无可考也”[144]。又《巢氏诸病源候论》提要云:“第六卷《解散病诸候》,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证。第二十六卷《猫鬼病候》见于《北史》及《太平广记》者,亦惟周齐时有之,皆非唐以后语。”[145]但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及王焘《外台秘要》皆载有寒食散,“是唐之中叶,寒食散仍复盛行,不惟六朝人有此证矣”[146]。又孙思邈《千金方》及《唐律疏议》卷十八《贼盗律》皆记有蓄养猫鬼之俗,“故治之以医方,惩之以法律,不可谓唐以后无此病也”[147]。《提要》未能博考,故有此之误。
(十一)《总目》自身前后失检,自相抵牾
《总目》书成众手,前后失检,自相抵牾,在所难免。
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道家类道藏目录》,《提要》历举其所收诸书多非道家言,而议其一概收载为牵强,首举刘牧《易数钩隐图》,谓旧入《易》类,无从以为道家者。但《易数钩隐图》提要云:“此本为通志堂所刊,何焯以为自《道藏》录出。今考《道藏目录》,实在《洞真部灵图类云字号》中,是即图书之学,出于道家之一证。”[148]余嘉锡云:“是《提要》于彼,则讥其收入此书为非;于此,又以曾经收入,为此书出于道家之证;前后互异,未免近于矛盾。”[149]又《总目》改熊克《中兴小曆》为《中兴小纪》。余嘉锡疑《提要》此条是馆臣避讳清高宗乾隆御名而改“曆”为“纪”。但历代因避讳而改书名者,大抵以义近之字为代,未有随意取一字以为代者,讳“曆”字当以“歷”字代。“即以《总目》本卷言之,其《系年要录》《编年备要》《靖康要录》条下,《提要》皆有‘日歷’字,未尝改为‘日纪’。再以天文算法类言之,其著录之书有《圣寿万年歷》《律歷融通》《古今律歷考》《歷体略》《歷象考成》《歷算全书》《大统歷志》《勿菴歷算书记》等,皆只用代字,未尝改其书名。乃独于此书,忽别创一例,改‘曆’为‘纪’,按之功令既不合,推之全书复不通,可谓进退失据,自相抵牾者矣。”[150]
又《明宫史》提要云作者吕毖“始末未详”,但《总目》卷一百二十六杂家类存目三《事物初略》提要云:“明吕毖撰。毖字贞九,吴县人。”[151]两书之作者“姓名时代并合,知同出一手,《提要》未及互考,故不悟其为一人,而以为始末未详,亦已疏矣”[152]。又《隋书》提要:“惟《经籍志》编次无法,述经学源流每多舛误。”[153]但《总目》卷二十一《夏小正》条下,谓“《隋志》根据《七录》,最为精核”,对同一书的评价自相矛相。[154]又《正字通》提要云作者张自烈为南昌人,但四书类存目中《四书大全辨》提要则云张自烈为宜春人。两书作者为同一人,“而一作宜春人,一作南昌人,二县同隶江西,未详孰是,《提要》亦置之不言”[155]。又《外台秘要》提要云:“每条下必详注原书在某卷,世传引书注卷第,有李涪《刊误》及程大昌《演繁露》,而不知例创于焘,可以见其详确。”[156]但《总目》卷一百十八《演繁露》提要曰:“所引诸书,用李匡乂《资暇集》引《通典》例,多注出某书某卷。倘有讹舛,易于寻检,亦可为援据之法”[157],是以为引书注卷第之例创始于李匡乂。而“此条则以为例创于焘,前后自相矛盾,是亦官书杂成众手之通弊也”[158]。
(十二)无所凭据,轻率臆断
《总目》考辨,往往不凭实据,以己意推之。
如《总目》言《明宫史》作者吕毖始末未详,“盖明季宦官也”。余嘉锡云:“《提要》谓毖为明季宦官,不过以书中叙事多作内臣口吻断定之,其实别无证据,不知此书本非毖所自作,乃就刘若愚《酌中志》中掇取数篇,改署此名。若愚实明季宦官,而毖之为宦官与否,未可知也。”[159] 《总目》乃主观臆断。又《周易象旨决录》提要认为“决录”之名始于赵岐《三辅决录》,“决录”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160]。余嘉锡云:“是则《决录》之决,犹决嫌疑之决,谓决断其贤愚善否而录之,使有定论耳,非谓定本也。《提要》不知赵岐《自序》尚存,乃谓决录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解为定本,可谓不考之甚也。”[161]又《周易正义》提要以顾悦之与顾夷为一人。依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所考,顾夷与顾悦之里贯不同,出处亦异,其为二人明显。“《提要》不知顾夷为何人,偶检《经义考》卷十,见其引《册府元龟》顾悦之事,亦不知其本出何书,第见其人皆姓顾,又同著书难王弼,以为必是一人,遂毅然奋笔,以悦之为顾夷之字,而不知其大谬不然。”[162]又《周官义疏》提要云:“考《汉志》载《周官经》六篇,传四篇,故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卫宏、张衡所注,皆称《周官》,马融、郑元所注,犹称《周官礼》。迨唐贾公彦作疏,始沿用省文,称为《周礼》,实非本名,今仍题曰《周官》,从其朔也。”[163]余嘉锡云:“至谓贾公彦始省称《周礼》,则尤不知其何所本。推《提要》之意,盖谓前此虽有《周礼》之称,特文字中相沿之省文,至公彦始用以名书。不知《周礼》之名,实起于前汉之末,此后《周礼》《周官》,二名互用,今谓始于公彦,盖率尔言之,而未尝加以考证也。”[164]
(十三)未检原书,转引致误
《总目》转引资料,未检原书而致误。
如《荆楚岁时记》提要引《书录解题》所载宗懔自序,但《书录解题》并无《总目》所引之语,“此乃《读书志》之文,见衢本卷十二及袁本后志卷二,《提要》盖自《通考》转引,而误记晁氏为陈氏也”[165]。又《新语》提要云:“《汉书·司马迁传》称迁取《战国策》、《楚汉春秋》、陆贾《新语》作《史记》。”[166]但《汉书·司马迁传》终篇未尝言及陆贾《新语》,唯高似孙《子略》卷三云:“班固称太史公取《战国策》、《楚汉春秋》、陆贾《新语》作《史记》。”[167]高似孙误记,而《提要》误信高似孙,“未及覆考之《汉书》本传也”[168]。又《总目》引扬雄《方言》认为《尔雅注疏》“为孔子门徒解释六艺”之书,但扬雄《方言》并无孔子门徒解释六艺之文,此说实出自葛洪《西京杂记》。《总目》所引扬雄《方言》,实转引自朱彝尊《经义考》,“《经义考》于《尔雅》目下但题‘扬雄曰’云云,不注出处,殊与著述之体例不合。而修《提要》诸公,莫究所以,遂随手署题,不加考案,纰缪百出,固其宜也”[169]。又《折狱龟鉴》提要云:“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俱题作《决狱龟鉴》。”[170]实则《书录解题》卷七著录此书,作《折狱龟鉴》,而不是《决狱龟鉴》。《提要》之失,乃是“自《通考》转引,未检原书而误”[171]。
(十四)引用资料,窜改原文
《总目》赞成引书当据实直录,但其引用材料,却也随意删改,有违考据规范。
如《靖康要录》提要云:“陈振孙《书录解题》曰‘《靖康要录》五卷,不知作者。记钦宗在储时及靖康一年之事,案日编次。凡政事制度及诏诰之类,皆详载焉。其与金国和战诸事,编载尤详’云云。”[172]余嘉锡检《书录解题》原文:“《靖康要录》五卷,不著撰人名氏。自钦庙潜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并无“案日编次”以下云云。《书录解题》也是由四库馆自《永乐大典》辑出,“不知《提要》此条所引何以多出数十字,此不可解也”[173]。又《提要》引《魏书》刘恕等《序录》云:“魏史惟以魏收书为主,校其亡逸不完者二十九篇,各疏于逐篇之末。”[174]然《序录》原文云:“数百年间,其书亡逸不完者无虑三十卷,今各疏于逐篇之末。”《序录》未尝实指为二十九篇,言二十九篇者乃是《直斋书录解题》。“《提要》盖据此(《直斋书录解题》)以改《序录》。然引古人书,可奋笔点窜耶?”[175]
(十五)以不误为误
如《总目》认为《隶辨》于每字下所引碑语,多舛误。《总目》云:“即以原碑尚存者而论,如《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并碑阴两侧,字数较多,文义尚大概可考。碑云……‘仁闻君风耀,敬咏其德’。而闻字下引之,误以‘闻君风耀’为句。其君字下所引亦然。……碑云,‘于是四方士’,而方字下引之,误连下文仁字为句。”[176]桂馥《札朴》卷八有《韩勑碑》一条:“碑云,四方土仁,闻君风耀,敬咏其德。案土仁即士人,隶书及古文土士无别,《论语》其为仁之本与,《后汉书·延笃传》作人;又观过斯知仁矣,《吴祐传》作人。”[177]阮元《经籍籑诂》卷十一仁字注:“《礼记·礼运注》,何以守位,曰仁。《释文》,仁本作人。《韩勑碑》四方士仁,人通作仁。”[178]据此,余嘉锡认为,“《提要》读于是四方士为句,仁闻君风耀为句,文义殆不可通,若读作士人,则文从字顺矣。然则顾氏尚能识古字通假之义,故其句读不误。而《提要》之说,转不免以不狂者为狂也。”[179]
(十六)以后世之见议论古人
《总目》亦云:“是亦古今异宜,未可执后来以追忆前人也。”[180]但《总目》却时常以己之见议论古人。
如《法书要录》提要称张彦远博学有文辞,“乾符中至大理寺卿”。余嘉锡云:“按唐、宋之制,凡卿寺官署衔均不带寺字,故《新唐书·张嘉贞传》及《艺文志》小学类叙彦远官,均只称大理卿,《提要》引作大理寺卿,是以明、清人之官职加之唐人也。”[181]又《总目》认为:“(姚)察陈亡入隋,为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与同时江总、袁宪诸人并稽首新朝,历践华秩,而仍列传于《陈书》,揆以史例,失限断矣。”[182]余嘉锡认为南北八代惟魏与宋、梁享国稍久,其他皆国祚短促,为人臣者莫不身仕数朝。按《总目》之言,则“欲考胜国之兴亡,须检新朝之纪载”。《总目》之说,不免以后世之见轻议古人矣。[183]又对于先秦书籍之真伪,“《提要》……往往好以后世之见议论古人,其言似是而实非”[184]。
(十七)《总目》为文,自乱体例
《总目》为文,自有一定撰述体例,先叙作者之生平、著作,再及书籍源流、内容等。
如《总目》考作者生平行事,其例深得余嘉锡赞誉,“《四库提要》于撰人之名氏爵里外,凡诸史有本传或附见他传者,必为著明,真能得班固之意者也”[185]。但《总目》时常自违体例。如《总目》述《论衡》作者王充生平,只凭借其《自纪》,而不及《后汉书·王充传》。余嘉锡云:“《提要》之例,凡撰书之人,史有列传者,皆只叙其名字爵里,而括之曰,事迹具某史本传而已。今此条独据《自纪》,详叙其出处,究之,不过历任州郡,无大关系,何其不惮烦也。岂不知《后汉书》有传耶?”[186]
又如《总目》于《释名》作者刘熙仕履始末失考,余嘉锡云:“《提要》于刘熙仕履始末,不置一词,与他条体例特异。”[187]又《总目》不载《折狱龟鉴》作者郑克生平始末,“与全书体例不类”[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