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反对使用默证
“若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此种方法谓之‘默证’。”[220]默证说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否定,余嘉锡虽没能在理论上系统论述反对使用默证,但在《四库提要辨证》的行文中,可以看出余嘉锡反对使用默证的方法。
如《四库全书总目》之《黄帝素问》提要云:“《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志·经籍志》始著录也。”[221]余嘉锡则云:“愚谓秦、汉古书,亡者多矣,仅存于今者,不过千百种之十一,而又书缺简脱,鲜有完篇,凡今人所言某事始见某书者,特就今日仅存之书言之耳,安知不早见于亡书之中乎?以此论古,最不可据。即以医书言之,《汉志·方技略》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今其存者,《黄帝内经》十八卷而已。此外《隋志》著录古医书可见者,亦仅《本草经》三卷,《黄帝八十一难》二卷耳,安所得两汉以上之书而遍检之,而知其无《素问》之名乎?”[222]在此,可以看出余嘉锡有着较为强烈的反对使用默证的倾向,认为“今人所言某事始见某书者,特就今日仅存之书言之”,用这样的方法论古,是最不可靠的。并认为即使某事不见载于存世之书,“安知不早见于亡书之中乎?”但实际上,由于材料支撑不足,余嘉锡并不能够证明在两汉以上存在《素问》之名,却又指责认为《素问》之名起于汉晋之间者只是特就今日仅存之书言之,其间隐含的是一种对“默证”方法的否定以及强烈的信古观念。
对于“默证”问题的观点论战,以往学者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默证法,乔治忠先生则在《张荫麟诘难顾颉刚“默证”问题之研判》一文中,对此提出不同的态度。并认为“于今的上古史研究,亟须发扬默证方法整体考察问题的辩证逻辑,清理上古史重建事业的学术基础”[223]。余嘉锡对默证方法的批评,本质上仍是走进了过于崇信古人的误区。
[1]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页。
[2]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18—19页。
[3]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19页。
[4]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4页。
[5]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19页。
[6]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23页。
[7]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55页。
[8]傅斯年:《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三,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18页。
[9]傅斯年:《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三,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10]傅斯年:《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三,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11]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二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13]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四,《朱一新全集》整理小组整理:《朱一新全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4页。
[14]孙星衍:《燕丹子序》,《燕丹子》,上海中华书局据平津馆本校刊。
[15]孙星衍:《问字堂集》卷三,《晏子春秋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6页。
[16]严可均:《铁桥漫稿》卷五,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
[17]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八,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
[18]《四库全书提要辨证史部四卷子部八卷》,《图书季刊》,1939年新第1卷第2期,第163—165页。
[19]转引自马志立《余嘉锡致徐行可书信考释》,《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第2期,第59页。
[20]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
[21]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4—165页。
[22]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5—166页。
[2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1页。
[2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1页。
[26]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8页。
[27]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2页。
[28]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29]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30]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31]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32]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3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7页。
[34]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25—2526页。
[35]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36]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2页。
[37]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5页。
[38]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1页。
[39]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40]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41]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42]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4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4页。
[44]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5页。
[45]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8页。
[46]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9页。
[47]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5—200页。
[48]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49]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6—207页。
[50]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9页。
[51]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5页。
[52]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
[5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
[54]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7—235页。
[55]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7页。
[56]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8页。
[57]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9页。
[58]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9—241页。
[59]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3页。
[60]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61]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5—246页。
[62]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6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6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3—2144页。
[65]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66]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4页。
[6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6页。
[68]刘向:《上晏子叙录》,王云五主编,吴曾祺编《涵芬楼古今文钞简编》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34—35页。
[69]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1—253页。
[70]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
[71]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0—266页。
[72]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序目》,第1页,《古书疑义举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7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7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1页。
[7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90页。
[7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32页。
[7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41页。
[78]关于线性历史观在中国近代的形成、影响与作用,参王汎森《近代中国的线性历史观——以社会进化论为中心的讨论》,载《新史学》第19卷第2期(2008年6月),第1—46页。又见《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68页。
[79]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1902年第3号,第57—61页。
[8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90页。
[8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3页。
[8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3—94页。
[83]胡适:《实验主义》,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2页。
[84]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一卷(1919年1月17日),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第73页。
[85]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第1—2页,载《太平洋》第1卷第7号,1917年。
[86]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第2—4页,载《太平洋》第1卷第7号,1917年。
[8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页。
[88]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8—1746页。
[89]刘巍:《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2—164页。
[90]刘巍:《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5页。
[9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页。
[9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93]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存》一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532页。
[94]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存》一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533页。
[9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1页。
[9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5—116页。
[9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6页。
[98]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54页。
[99]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57页。
[10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90页。
[10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90页。
[10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0页。
[10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14页。
[104]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2,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第5页。
[105]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序,北平:景山书社,1933年,第21页。
[106]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四,《经籍纂诂序》,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107]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十六,《秦四十郡辨》,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108]乔治忠:《中国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第289页。
[109]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7页。
[110]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1页。
[111]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1页。
[112]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11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5页。
[11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9页。
[11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8—609页。
[11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32页。
[11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34—635页。
[118]余嘉锡:《读已见书斋随笔(续)》,《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40页。
[119]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2,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第5页。
[120]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121]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大学出版组印。
[122]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大学出版组印。
[12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8—609页。
[12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页。
[125]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
[12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9—610页。
[127]叶适:《习学记言》卷四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8]宋濂:《诸子辨》,《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23页。
[129]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诗教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2—63页。
[130]严可均:《铁桥漫稿·书〈管子〉后》卷八文类六,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
[13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47页。
[132]梁启超:《管子传》,上海:中华书局,1943年,第1—3页。
[13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2页。
[134]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见王承略、刘心明主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五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7页。
[135]梁启超:《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6页,第26页。
[136]张固也:《管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9页。
[13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13页。
[13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8—609页。
[13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9页。
[140]顾颉刚:《管子集注序》,《图书馆学季刊》,第五卷第三、第四合期,1932年12月。
[14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83—687页。
[14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1—94页。
[14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
[144]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
[145]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7页。
[146]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古史辨自序》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19页。
[147]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古史辨自序》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24页。
[148]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古史辨自序》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77页。
[14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3页。
[150]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3,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2页。
[151]胡适:《胡适全集》第2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15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09页。
[15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0页。
[154]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29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190—191页。
[155]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32年,第319—320页。
[156]张京华:《一些足以破解疑古思想的论述》,《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4页。
[157]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158]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附《三史拾遗》《诸史拾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422页。
[15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7页。
[160]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161]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三《司马法序》,清道光刻本。
[16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97页。
[16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0页。
[16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99页。
[16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73—774页。
[166]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167]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8页。
[168]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
[169]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8页。
[170]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2,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第8页。
[171]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172]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173]梁启超:《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页。
[174]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175]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176]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177]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4—125页。
[178]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5页。
[179]张京华:《一些足以破解疑古思想的论述》,《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4页。
[180]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18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62页。
[182]杨慎:《跋越绝》,《升菴集》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2页。
[18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82—383页。
[185]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75页。
[186]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二《读杂史》,元后至元刻本。
[187]陈垲:《〈越绝书〉跋》,(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6页。
[188]钱培名:《越绝书题识》,(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0—121页。
[189]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22页。
[190]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40页。
[191]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页。
[192]张宗祥:《越绝书校注·目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193]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页。
[194]乔治忠:《〈越绝书〉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的重新考辨》,《学术月刊》,2013年第11期,第140页。
[195]叶适:《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6]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孙子》,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197]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兵书篇》,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73页。
[198]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61页。
[199]毕以珣:《孙子叙录》,孙星衍:《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会注》末附。
[200]毕以珣:《孙子叙录》,孙星衍:《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会注》末附。
[20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94页。
[202]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9页。
[20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204]李零:《孙子十三篇的综合研究》第四部分,《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55页。
[205]李零:《孙子十三篇的综合研究》第四部分,《关于〈孙子兵法〉研究整理的新认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4页。
[206]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8页。
[207]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20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21页。
[20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29页。
[21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65—1166页。
[21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09页。
[21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69页。
[21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69页。
[21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31页。
[215]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31页。
[216]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5—106页。
[21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63页。
[218]王符:《潜夫论·潜叹》,四部丛刊景述古堂景宋抄本。
[21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24页。
[220]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载《古史辨》第二册下编,第27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2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56页。
[22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31—632页。
[223]乔治忠:《张荫麟诘难顾颉刚“默证”问题之研判》,《史学月刊》,2013年第8期,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