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辨证》中对《古书通例》思想应用举例
《四库提要辨证》于史部、子部用功最勤,尤其是子部,占全书的篇幅最大,考辨最广。在此两部之中,关于秦汉以前古书的真伪考辨,余嘉锡多处运用了《古书通例》中的一些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书通例》是在余嘉锡撰写《四库提要辨证》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对古书的一些成熟看法的系统总结。今举《四库提要辨证》涉及古书辨伪,并能反映《古书通例》思想的内容,举例如下,以后章节中能涉及的《四库提要辨证》中的内容,暂不在此列举。
如论证贾谊《新书》云:“凡此,皆不必贾子手著,诸子之例,固如此也。至于其间脱烂失次,盖所不免,要为古书所常有。陈振孙谓决非贾本书,固为无识,即《提要》调停之说,以为不全真亦不全伪者,亦尚考之未详也。”[74]论证《六韬》时云:“特是《六韬·豹韬》之名,见于《庄子》《淮南》,则是战国秦汉之间本有其书,汉人仅有所附益,而非纯出于伪造。周秦诸子,类非一人之手笔,此乃古书之通例,又不独《六韬》为然……此书实是汉时旧本,非后世所能依讬,特惜其为后人妄有删削,遂致残缺不完耳。”[75]讨论《黄帝素问》真伪时云:“安所得两汉以上之书而遍检之,而知其无《素问》之名乎?使《内经》本不名《素问》,而张机忽为之杜撰此名,汉人笃实之风,恐不如此。《提要》不过因《汉志》只有《内经》十八卷并不名《素问》,故谓其名当起于刘、班以后,不知向、歆校书,合中外之本以相辅,除重复定著为若干篇,著之《七略》《别录》,其篇卷之多寡,次序之先后,皆出重定,已与通行之本不同,故不可以原书之名名之……《内经》十八卷,其九卷名《素问》,其余九卷则本无书名,故张仲景、王叔和引后九卷之文无以名之,直名之曰《九卷》。然则《素问》之名,其必出于仲景之前亦名矣。刘向于《素问》之外,复得《黄帝医经》若干篇,于是别其纯驳,以其纯者合《素问》编之为《内经》十八卷,其余则为《外经》三十七卷,以存一家之言。”[76]讨论《难经》真伪时云:“《汉书·艺文志》虽无《八十一难经》,而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今《黄帝素问》,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中之九卷,安知《难经》非即《扁鹊内外经》中别本单行者乎?……是此书与《素问》《灵枢》同为张仲景撰《伤寒论》时所采用,其为医家古书,了无疑义,不始于吕广作注,更不始见于《隋志》也。”[77]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对于先秦古籍真伪及其流传与作者等问题的考辨,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认识而发,多纠《总目》辨伪之失。《四库提要辨证》中所体现出来的古书辨伪思想,则多与《古书通例》相互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