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为致用之基础

二、求真为致用之基础

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余嘉锡的学术研究体现出以史经世的趋势。但余嘉锡仍然能严守学术标准,其讲求学术的“致用”,也存有严格的学术自律,不逾底线。余嘉锡将致用建立在了求真的基础之上,并不因为追求致用而损害历史真实,摆脱了宋明学者往往流于主观臆断的恶习,以免导致类似晚明一般高自标榜,空谈误国。

如明代权衡于《庚申外史》中称元顺帝为宋恭帝(瀛国公)之子,钱谦益、万斯同、全祖望等皆主此说。余嘉锡也认为:“余于庚申帝为瀛国公之子说,虽颇信之,而苦于不得确证,则钱氏万氏全氏之所考,亦姑存其说可也。观全氏之言,于顺帝之为瀛国公子,疏通证明之,几乎深信不疑,则权衡之说,恐未可尽以为荒诞也。”[242]可见,余嘉锡也颇信庚申帝为瀛国公之子的说法,但苦于得不到确证,故只能存疑处理。但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则相信确有此事:“少帝入吐蕃后事,史无所言,惟元明间盛传元顺帝为宋少帝之子,至国朝全谢山先生犹主此说。初疑此语乃南宋遗民不忘故国者所为,后读释念常《佛祖通载》,乃知其不然。……瀛国公之祸,正微示此事实,念常之书,谢山未见,他人亦从未引及。此事足为谢山诸人添一佐证,不独示宋室三百二十年之结局而已。”[243]事实上,王国维宁相信元顺帝为宋恭帝之子,他对于宋元之变,仍是抱有一种遗民不忘故国之感慨。虽然元顺帝为宋恭帝之子的说法,可以在民国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让人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慰藉,但余嘉锡说:“王氏之言,亦先有庚申帝为瀛国公子之成见,从而傅会之耳。”[244]余嘉锡也同样主张民族大义,因此在历史问题上常常斥蒙元,如余嘉锡说:“(元代时)国已亡,天下之人犹追恨奸臣,痛詈丑虏,愿保山河社稷。幸而此言发于元时,外族不甚通汉文字,无过问者。……元人敢形之于言,后之人则不敢言而敢怒。中国虽败亡,而人心终不屈服于强敌,无古今一也。元人恃其力以征服中国,得其地,得其人,而不能得其心。”[245]但余嘉锡仍然首先是站在求得历史真实的立场上,驳斥王国维以及全祖望等人的说法为不实。

题名岳飞的《满江红》词在清季民初曾被大力宣传,该词气势激昂,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无论是晚清时期的排满,还是抵抗外来的侵略,该词都可以发挥激励人心的作用,传达正面能量。但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却首发议论,以该词为后人所伪撰,只是托名岳飞。余嘉锡云:“《满江红》词不题年月,亦不言作于何地,故无破绽可指,然不见于宋元人之书,疑亦明人所伪托。……《满江红》词尤脍炙人口,虽妇人孺子无不能歌之者,不知其为赝本也。”[246]对 《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以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词句,余嘉锡又自己设问道:“(《满江红》)足以励迈往之风,而作忠义之气,于世道人心,深为有裨,子(余嘉锡)何必以疑似之词,强坐以伪也哉?”[247]对此设问,余嘉锡自答道:“考证之学之于古书也,但欲考其文之真伪,不必问其理之是非。……号称武穆之《满江红》词,虽为人所信,以视经典,则有间矣。其词莫知所从来,尚不如《舜典》二十八字有一大航头公案在,吾何为不可疑之哉?疑之而其词不因我而废,听其流行可矣,至其为岳珂所未见,《鄂王家集》所无有,突出于明之中叶,则学者不可不知也。”[248]可见,余嘉锡一方面认可《满江红》词中所流露出的忠义之气,任其流传;同时并不因为该词所具有的激励作用而强以之为真,仍是首先站在考史求真的立场上,将致用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承认《满江红》为伪词。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多少都有经世致用的价值情怀。《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皆出于王官之论,体现出了明显的学术为用的色彩。余嘉锡在《小说家出于稗官说》一文的考辨中,秉信诸子出于王官之说,则顺理成章的,在余嘉锡的学术研究中,始终不忘记以学术求用的思想精神。余嘉锡以考据学的研究相标榜,坚持不做空论,实事求是,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并不反对学术研究的致用。余嘉锡虽然批评清末今文学家以歪曲学术而求致用的做法[249],但其本人却并不否定学术的致用,只是否定穿凿附会以求致用的不良学风。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页。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6—557页。

[3]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06—707页。

[6]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3—164页。

[7]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清嘉庆五年湛贻堂刻本。

[8]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2页。

[9]刘知几:《史通》卷十七《杂说中第八》,四部丛刊景明万历刊本。

[10]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十七《杂说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6页。

[12]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2,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第5页。

[13]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2,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第7页。

[14]童书业:《新汉学与新宋学》,吴锐编《古史考》第五卷《古典学批判》,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582—583页。

[15]转引自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7页。

[16]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清报经堂丛书本。

[17]邵晋涵:《尔雅正义》卷一,清乾隆刻本。

[1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7—89页。

[1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65—1166页。

[2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70页。

[21]郝懿行:《荀子补注》卷下,清嘉庆光绪间刻郝氏遗书本。

[22]郝懿行:《荀子补注》卷下,清嘉庆光绪间刻郝氏遗书本。

[2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3页。

[2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3—524页。

[2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31页。

[26]王先谦:《汉书补注》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清光绪刻本。

[27]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4页。

[28]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一·十篇有录无书》,清乾隆五十二年洞泾草堂刻本。

[29]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9页。

[30]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七《今上本纪第十二》,清广雅书局丛书本。

[31]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1页。

[3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1—363页。

[3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7页。

[3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9页。

[3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34页。

[3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35—837页。

[3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6—137页。

[3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5—187页。

[3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3—154页。

[40]余嘉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四库提要辨证》,第982—988页。

[41]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8页。

[42]余嘉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四库提要辨证》,第45页。

[43]余嘉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四库提要辨证》,第55—57页。

[4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823页。

[45]余嘉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四库提要辨证》,第592—594页。

[46]余嘉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四库提要辨证》,第486—487页。

[47]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4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2—433页。

[4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6—558页。

[5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12页。

[5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7—89页。

[52]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03—405页。

[5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54]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5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8—99页。

[5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07—1014页。

[57]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7页。

[58]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史乘考误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61页。

[59]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9页。

[6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6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71—573页。

[6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0—1111页。

[6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18页。

[6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06页。

[65]此处《总目》言“汉世止二十八篇”亦误,余嘉锡有考证。

[6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31—1234页。

[6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71—175页。

[6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0—211页。

[69]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28页。

[7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95—898页。

[7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1—242页。

[7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1—432页。

[7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32页。

[7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01—902页。

[75]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59页。

[7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70—271页。

[7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7—329页。

[78]王安石:《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二,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79]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大明一统志》条,清乾隆刻本。

[80]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十二《风俗形胜》,清影宋钞本。

[8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07页。

[8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34页。

[83]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5—496页。

[8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79页。

[8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79—181页。

[8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2页。

[88]转引自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3页。

[8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2—1114页。

[9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4页。

[9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70页。

[9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9页。

[93]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二《丁俭卿先生易林释文跋》,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9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42—746页。

[9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4《说文连上篆字为句》,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64页。

[96]江藩:《经解入门》卷6《体例不可不熟第四十六》,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0年,第164页。

[9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5页。

[9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4页。

[9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5页。

[10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5页。

[10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5页。

[102]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10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60页。

[10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61页。

[105]转引自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3页。

[10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3—314页。

[10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22页。

[10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1—442页。

[109]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96页。

[11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4页。

[11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4页。

[11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62—664页。

[11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00页。

[114]董诰:《全唐文》卷八百十七《王郎中传》,清嘉庆内府刻本。

[11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08—1309页。

[11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79—280页。

[11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3页。

[11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27—628页。

[119]此书初名《肘后卒救方》,晋葛洪撰,梁陶弘景又补其缺漏,金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诸方附于《肘后随证》之下。

[12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51—652页。

[12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99—600页。

[12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9—91页。

[12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1—163页。

[12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91—894页。

[125]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8—182页。

[12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7—610页。

[12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4—1116页。

[12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52页。

[1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29—630页。

[13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0—261页。

[13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31—632页。

[13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8页。

[133]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45页。

[134]章太炎:《致国粹学报书》,1909年11月2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98页。

[135]章太炎:《致国粹学报书》,1909年11月2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98页。

[136]周祖谟,余淑宜:《余嘉锡先生传略》,《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63页。

[137]李锐:《子学与经学的传承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87页。

[138]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93页。

[139]马廉:《明末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8页。

[140]郑振铎:《中国小说史料》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41]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94页。

[142]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94页。

[143]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94页。

[144]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11页。

[145]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10页。

[146]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60页。

[147]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61页。

[148]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61页。

[149]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61页。

[150]周祖谟:《世说新语笺疏·前言》,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151]周祖谟:《世说新语笺疏·前言》,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152]周祖谟:《世说新语笺疏·前言》,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153]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22—623页。

[154]民国二十四年度《北平辅仁大学学则》,第22页。

[15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1—85页。

[15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6—558页。

[157]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23—159页。

[15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4页。

[159]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45—158页。

[16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1页。

[16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8页。

[162]周予同、汤志钧:《关于中国经学史中的学派问题——中国经学史论之二》,《学术月刊》,1961年03期,第45页。

[16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164]也有学者认为《总目》并没有“尊汉抑宋”。如叶德辉便说:“近世士大夫每谓尊汉学、斥宋学自纪文达倡之,考《四库全书提要》一书,无论为汉为宋,其学之有流弊者,类皆一一别其是非。而其立词,则曰讲学家,又曰其末流如何,皆沿《班志》《隋书》《崇文总目》之例,其于汉学亦然,并不斥其初祖。乾嘉以后之人读《提要》不通,致有河间尊汉抑宋之论说。”(叶德辉:《叶德辉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3页。)

[165]清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八《题〈东林列传〉》,《四库全书》(第1301册),第395页。

[16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69页。

[16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19页。

[16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69]翁方纲等:《四库提要分纂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17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19页。

[17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89页。

[17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8—339页。

[17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21页。

[17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41—344页。

[17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37页。

[17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20—921页。

[17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45页。

[17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17页。

[179]胡适:《胡适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1页。

[180]胡适:《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3页。

[181]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胡适文集》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182]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胡适文集》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6—77页。

[183]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胡适文集》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4页。

[184]胡适:《戴东原的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83页。

[185]梁启超:《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戴东原二百年生日纪念论文集·引子》,第1—2页,北京:晨报社出版部,1924年。

[18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0页。

[187]刘巍:《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13—214页。

[18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8—429页。

[189]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清乾隆刻本。

[190]顾炎武:《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191]顾炎武:《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192]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博学于文》,清乾隆刻本。

[193]周予同著,朱维铮编校:《经学和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

[194]顾炎武:《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195]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廉耻》,清乾隆刻本。

[196]张舜徽:《诚挚的仰慕深切的怀念——纪念余嘉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374页。

[19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59页。

[19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83页。

[199]余嘉锡:《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51页。

[200]余嘉锡:《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51页。

[201]余嘉锡:《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51—652页。

[202]余嘉锡:《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52页。

[203]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联经,1980年,第1398页。

[204]转引自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第387页。

[205]牟润孙:《学兼汉宋的余季豫先生》,《海遗丛稿(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4页。

[206]余嘉锡:《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52页。

[207]余嘉锡:《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52页。

[20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5—327页。

[20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9页。

[21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91页。

[211]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326页。

[212]陈智超编注:《陈垣往来书信集》,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247页。

[213]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0—71页。

[214]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215]杨逢彬:《杨树达的〈春秋大义述〉极其相关未刊稿》,《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03期,第60页。

[216]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217]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4页。

[218]周祖谟,余淑宜:《余嘉锡先生传略》,《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76页。

[219]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220]傅试中:《忆余季豫先生》,《私立辅仁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第126页。

[221]周祖谟,余淑宜:《余嘉锡先生传略》,《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76页。

[222]周祖谟:《世说新语笺疏·前言》,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22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4—205页。

[22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页。

[225]周祖谟,余淑宜:《余嘉锡先生传略》,《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74—675页。

[226]牟润孙:《学兼汉宋的余季豫先生》,《海遗丛稿(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7—228页。

[227]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序》,《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94页。

[228]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94页。

[229]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461页。

[23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80页。

[231]郭允蹈:《蜀鉴》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38页。

[23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7—238页。

[23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36—1437页。

[23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5页。

[23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43页。

[23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4—425页。

[238]林辰:《忆恩师余嘉锡先生》,《私立辅仁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第150页。

[239]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24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241]台静农:《辅仁大学创校点滴》,香港《大成》杂志82期,第276页。

[24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9页。

[243]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60—1061页。

[24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0页。

[245]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400页。

[24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52页。

[24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52—1453页。

[24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52—1453页。

[249]余嘉锡曾说:“至于近人伪经探原之作,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鄙人固陋,未喻其旨。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其囿学相非,毋宁置之不议。”见《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页。该说显然是针对晚清康有为等今文学家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