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辨证》的成书过程

第二节 《四库提要辨证》的成书过程

余嘉锡自幼受家学熏陶,诵读《五经》《四史》《楚辞》《文选》等书籍,14岁时作《孔子弟子年表》,16岁时注《吴越春秋》,作有《吴越春秋辨证》,但自称“于学问之事,实未有所解”[54],“旋悔其少作,弃置不道”[55]。后读到张之洞《书目答问》,惊叹张氏学问之浩博,忙乎失据,不知治学该从何入手。又读到《img轩语》所言“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后,方悟治学当从阅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余嘉锡17岁(1900年)时,始读《四库全书总目》,穷日夜读之而不厌[56],遇到有疑难之处,则钩沉索隐,有所发见则写于书端。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余嘉锡将所考证的内容,重新誊录整理为一册,这可看作是余嘉锡从事《四库提要辨证》的开始。[57] “而后读书续有所得,复应时修改,密行细字,册之上下四周皆满,朱墨淋漓,不可辨识,则别易一稿。如此三十余年,积稿至二十余册。”[58]余嘉锡自称“余治此有年,每读一书,未尝不小心以玩其辞意,平情以察其是非,至于搜集证据……必权衡审慎,而后笔之于书,一得之愚,或有足为纪氏诤友者……逮至用力之久,遂掎摭利病而为书”[59]。

至1928年,余嘉锡所撰之《四库提要辨证》已经成十一编,但系随得随录,并无严格的次序与分类。如余嘉锡在致陈垣的书信中提及:“所撰《四库提要辨证》,罅漏滋多,抵牾不保,居尝以此自憾,惧见笑于大方家。故虽前后再三易稿,卒不敢视为定本,未及杀青缮写,盖将以有待也。……厚稿已成者十一编,系随得随录,都无次序。所以分为若干编者,系于总目下注明编数,庶将来缮稿时便于检查,未尝有义例也。经部一门,已按《提要》目次别缮为二册,故与各编相重复,然其后又改正更易,终非定稿。其五、六两编系用散纸片撰著,随后钉成,多已磨损散乱,欲缮录之而未暇。此二册不便呈上。今所呈者计经部二册,初、续、三、四、七、八、九、十、十一、补凡八编七册,都共为书九册。”[60]

至1931年余嘉锡铨次先后,“删除重复,编为目录,合经史子集四部,凡得七百余篇。其间尚多少作,见闻不广,读之令人惭。遂以暇时,稍加改治,手自缮录。然迫于讲课,扰于人事,或十许日不能终一篇,辄复投笔叹息。……惟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因先就此两部芟定之。旧稿以外,复有增益”[61]。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国难当头,余嘉锡倍感困顿忧苦,岌岌不可终日,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自署“钟仪”,以春秋时楚囚身比。“自念平生精力尽于此书,世变日亟,马齿加长,惧亡佚之不时,杀青之无日”[62],在此背景下,余嘉锡“乃取史、子两部写定之稿二百二十余篇排印数百册,以当录副”[63]。这便是《四库提要辨证》1937年的史、子两部刻本。

余嘉锡所刻史子两部本,在当时的学术界也产生了影响。多个学术刊物刊发了该书的书评以及广告。如以下所示:

《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著,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印行铅字本六厚册,定价八元,代售处北平琉璃厂来薰阁隆福寺街修绠堂。

簿录之学,肇自中垒,随其规者,代不乏人;然皆各照隅隙,每下愈况;而能别九流,叙鸿烈者,未之见也。清世《四库全书提要》之作,实足踵武《别录》,惟其书出诸官修,成于众手,继复定于一人,疏漏纰缪,施所难免,拾遗补艺,有待后来者矣。

余先生研治《提要》三十余年,故能正其失,补其阙,略者详之,虚者实之,使瑕瑜不掩,淄渑以分;盖真积力久,有宜焉尔者。先生前后所刊《辨证》单篇(多载《北平图书馆馆刊》),蚤已国门可悬,都人争写;今兹类聚成册,嘉惠士林,定非浅鲜。[64]

又如:

《四库全书提要辨证》史部四卷子部八卷

余嘉锡撰二十六年七月撰者自印本铅印线状六册价八元

目录之书,向歆以后代有撰述。《四库全书》为卷数十万,《总目》二百卷,《提要》之作,成于众手,迫于期限,其所援据,经部多取朱彝尊《经义考》,史子集多取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故其疏漏,自不可免。然承诏撰述诸臣,别白剖析,博引旁征,于撰人爵里,典籍源流,考证钩玄,动至千言,已属难能。及奉旨编刻刊行,乃由纪昀一手修改,考据益详,文体更畅。惟纪氏恃其博洽,奋笔直书,谬误遂多。又以右汉抵宋,立论时复偏颇。其书虽有疵病,百余年来,论学著书者无不引以为据。逮至近世,纵有毁之者,徒讬空言,未有以析作者之心。余氏嘉锡少治《提要》,每读一书,辄玩其辞意,审其是非,搜集证据,推勘事实,权衡审慎,而后笔之于书,时复订正。阅三十余年,积二十余册,乃诠次先后,删芟重复,编为目录,最经史子集四部,得七百余篇。又自念经学不深,集部书多而可传者少,未易论定,因仅取子史二部稿二百余篇,刊印问世。自序称此犹非定稿也。

是书编次悉依《提要》及《存目提要》原序,各篇首录《提要》或《存目提要》原文,次另行低格,录《辨证》之语,逐条论驳。于《提要》原文所本,亦为指出。《辨证》所及,凡史部正史类八部,编年二部,别史四部,杂史十部,传记四部,载记三部,地理十六部,政书二部,目录三部,史评三部;子部儒家十部,兵家七部,法家六部,农家三部,医家十六部,天文算法五部,术数八部,艺术十六部,谱录七部,杂家三十八部,类书十四部,小说家三十三部,释家一部,道家十三部。共二百三十二部。(衣)[65]

1937年付梓史、子两部之本以后,余嘉锡又先后写定经部稿60余篇,集部稿百余篇,史、子两部稿百余篇[66]。汇合1937年以前已成稿件,重加删定编次,共得稿490篇,约计80万字。按《四库全书总目》目录加以编排顺序,汇成一书。他说:“自顾平生无用世材,惟以著书为事,此稿既为一生精力所萃,于他人或不无裨益,未可任其废置,因重加编定,取其成稿四百九十篇,依《四库提要》原书目次排列,汇为一书,以就正于当世。”[67]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余嘉锡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1952年秋,在撰著《元和姓纂提要辨证》后,不慎摔伤右股,以致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也需要他人照顾,从此再不能提笔著述。但余嘉锡仍关心自己著作的出版情况,如1954年6月11日,邓之诚探望余嘉锡之后,于日记中写道:“因科学院以其所编书为文言,无标点,且行草难识,又不与印行之说,彼闻之着急,病遂加重。其书仍可付印,今已痊可多矣。”[68]

1954年10月,余嘉锡最后作了《四库提要辨证序》。

《四库提要辨证》一书,最终修订全稿成二十四卷,1958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四库提要辨证》的创作,历经50余年。该书《出版说明》写道:“此书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已故专门委员余嘉锡先生的遗稿。其著述旨趣,均详见本书著者叙录。我们不再阐述。余氏的遗著是较为全面系统地考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乖错违失的一家言。我们将它整理付印,以备深入研究《提要》者参考。”[69]并言:“著者曾于一九三七年七月排印了《辨证》的史部和子部未完稿十二卷。现在刊行的二十四卷是著者在解放后,最后修订的全稿。在篇幅上增纂了经部和集部辨证外,又续补了史部和子部辨证,对于刊十二卷已收诸篇,在考证上亦往往多所补订。十二卷本付印时,正值七七抗日战争开始,仓卒出书,校勘上还存在一些舛误,著者未及校正。二十四卷全稿之缮成,复际著者晚年病中,精力有所不逮,征引浩繁,不免间有脱误,编辑者曾于辑校中尽可能检核群书,并和北京大学余逊教授(著者之子)商榷,作了必要的整订。”[70]

《四库提要辨证》凝聚了余嘉锡毕生的心血,前后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方成此书,该书是余嘉锡用心最勤、着力最深的一部作品。《四库提要辨证》一书,在目录学、考据学、校勘学、版本学以及古书辨伪、学术史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版本,有1937年7月印行史部和子部未完稿十二卷,1958年科学出版社二十四卷本,1980年中华书局据科学出版社版标点重排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