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古辨伪思潮的兴盛

一、疑古辨伪思潮的兴盛

从清末到民国,疑古成为近代学术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思潮,今文学家的勇于疑经,进而怀疑依经传而塑造出来的古史,实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至20世纪20年代,经过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洗礼之后,以胡适、钱玄同、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走向了学术舞台的中心。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上古时期的古史以及古书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对古史与古书的辨伪,在当时的国内、国外学术界都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梁启超关于文献辨伪方法有系统性的阐述,主要见于《中国历史研究法》和《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两部书中。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提出了辨别伪书的12条公例。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特别强调先秦文献辨伪在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胡适、钱玄同等影响下,顾颉刚也标点了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及胡应麟《四部正讹》等书,并且刊印了《辨伪丛刊》。直至《古史辨》丛书的陆续出版,在学术界掀起巨波。参与古史、古书真伪论争的学者越来越多,讨论古书真伪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成果铺天盖地。民国时期的疑古辨伪运动,对我国的古籍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古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审查,成就巨大。但不足之处在于疑古学者往往疑古过头,导致将一些并非伪造之书直接判定为古人有意作伪而成,至张心澂编撰《伪书通考》时,则几乎至于无书不伪的程度。

因此,疑古辨伪的思路和方法,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争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如胡适与梁启超等学者的文献辨伪观点,便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正是在疑古辨伪思潮的刺激之下,余嘉锡系统的对古籍辨伪的方法尤其是先秦古书辨伪活动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与疑古派学者有所不同的见解,创作了《古书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