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对《四库全书总目》批评宋代理学家的驳正
(一)《四库全书总目》对宋学的抨击
理学是清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居于正统地位。而汉学在乾嘉时期如日中天,在乾隆中期以后,也受到了官方的鼓励支持。宋学与汉学,都“得到封建政府的‘提倡’或‘默认’而‘合法’发展的”[162]。因此,在编纂《四库全书》之时,《四库全书总目》主旨是主张于汉学与宋学之间采取一种持平之论,能相对公正客观的指出宋学与汉学的各自不足。如《总目》在总叙中,于汉学、宋学大抵能取持平态度,“总叙”说:“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去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163]
但《四库全书总目》各书的提要中,则体现出明显的崇尚汉学、抨击宋学尤其是朱子学的倾向。[164]虽然《总目》也批评理学家学问空疏,但这还是偏于在学理方面来立论的,《总目》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更多是遵循乾隆御旨,批评理学家好有门户之争,而门户之争的严重后果,将致国破家亡。如乾隆在《题〈东林列传〉》中严厉批评了讲学家有门户之见:“历代名臣莫如皋、夔、稷、契、伊、望、萧、曹、房、杜、王、魏、韩、范、富、欧,是皆非讲学者也。而其致君泽民实迹,古今争诵之。汉室党人已开标榜之渐,激而致祸。即宋之周、程、张、朱,其阐洙泗心传,固不为无功。然论其致君泽民之实迹,如向之所举若而人者,安能并肩齐趋乎?而蜀、洛之门户,朱、陆之冰炭,已启相攻之渐。盖有讲学,必有标榜,有标榜,必有门户,尾大不掉,必致国破家亡。汉、宋、明其殷鉴也。夫至国破家亡,黎民受其涂炭者不可胜数,而方以死节殉难者,多为有光于古,收讲学之效,则是效也,徒成其为害,真所谓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而已。”[165]乾隆批评理学家讲学好有门户之见,严重后果将致国破家亡。正是在乾隆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总目》作者对宋明理学家批评尤为猛烈。如《总目》子部儒家类“小序”云:“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诵法先王,务以通经致用而已,无敢自命圣贤者。王通教授河汾,始摹拟尼山,递相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迨脱脱等修《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传。而当时所谓道学者,又自分二派,笔舌交攻。自时厥后,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别而朋党起,恩仇报复,蔓延者垂数百年。明之末叶,其祸遂及于宗社。惟好名好胜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166]可见,《总目》对道学家的批评,其立意全本于乾隆皇帝的旨意。清朝虽然将理学立为官方正统思想,但乾隆却极力抨击宋儒讲学好分门户、好立新说的方式。好立门户易衍生朋党之争,好立新说将导致思想的活跃与不同学派的形成,这都容易衍变成为太平盛世王权一尊的对立面,故深为乾隆所忌讳。《总目》作者深刻领会了乾隆的意旨,在各篇提要中对宋儒讲学尤其是朱熹批评尤甚。
如《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朱熹《伊洛渊源录》,极尽挖苦之词,云:“宋人谈道学宗派,自此书始。而宋人分道学门户,亦自此书始。厥后声气攀援,转相依附,其君子各执意见,或酿为水火之争,其小人假借因缘,或无所不至。”[167]又如在《四库全书总目》“凡例”中批评明末东林党讲学,云:“汉唐儒者,谨守师说而已。自南宋至明,凡说经、讲学、论文,皆各立门户。大抵数名人为之主,而依草附木者,嚣然助之。朋党一分,千秋吴越,渐远渐疏,并其本师之宗旨亦失其传,而仇隙相寻,操戈不已。名为争是非,而实则争胜负也。人心世道之害,莫甚于斯。”[168]
《四库全书总目》对理学的批评,还可以通过提要分纂稿与《总目》的对比来观察。如翁方纲颇能平亭于汉学与宋学之间,由翁氏所撰之《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分纂稿云:
谨按:《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一册,明弘治中,会稽王鉴之得句容江氏旧本重校,刻于紫阳书院者。其跋直谓“晦庵同年录”,以明是录因朱子存也。考宋时廷试放榜唱名后,谒先圣先师,赴闻喜宴,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具书之,谓之“同年小录”。高宗南渡后,自建炎二年李易榜至是,七设科矣。是科凡三百三十人,又特奏名一人,朱子名在五甲九十,不为高科,而诸人卒赖之以传。朱子平生,在朝四十六日,仕于外仅九考,不为膴仕,而卒能传此录者,信乎科名之重,重以人也。此本盖从刻本影钞,间有讹字,应校正重刊,以备故事。[169]
可见,翁方纲所撰提要稿只言“是录因朱子存也”,并没有贬低理学家的意图。但经过纪昀等修改过的《四库全书总目》之《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提要,则明显有贬低朱子的学术取向。《总目》云:“夫进士题名,统以状头。曰某人榜进士,国制也;标以年号,曰某年登科小录,亦国制也。故以朱子传是书可也,以朱子冠是书,而黜特选之大魁,进缀名之末甲,则不可;以朱子重是书可也,以朱子名是书,而削帝王之年号,题儒者之尊称,则尤不可。鉴之所称,盖徒知标榜门户,而未思其有害于名教。今仍以原名著录,存其真焉。”[170]
(二)余嘉锡对理学家的回护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对《四库全书总目》批评理学的做法进行辩驳,体现出了鲜明的维护理学的思想倾向。如余嘉锡云:“纪晓岚之作《提要》务与朱子为难,……然儒者知人论世,当求协于是非之公,若挟持成见,以快其议论,则亦何所不至哉。汉学家例不喜宋儒,而宋儒之中尤不喜朱子,故于朱、陆之争,则右陆而左朱。而于朱、唐公案,又抑朱而袒唐。”[171]余嘉锡对《总目》抨击理学的批评,举如下三例以说明。
1.如《四库全书总目》之《庆元党禁》提要云:“宋代忠邪杂进,党祸相仍,国论喧呶,已一见于元祐之籍。迨南渡后,和议已成,外忧暂弭,君臣上下,熙熙然燕雀处堂。诸儒不鉴前车,又寻覆辙,求名既急,持论弥高,声气交通,贤奸混糅。浮薄诡激之徒,相率攀援,醸成门户,遂使小人乘其瑕隙,又兴党狱以中之。兰艾同焚,国势驯至于不振。《春秋》责备贤者,不能以败亡之罪,独诿诸韩侂胄也。”《总目》作者将宋代的败亡归罪于理学家的门户之争。余嘉锡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余嘉锡说:“此乃苟欲诋毁道学家,而不考情事之言也。其实庆元之党祸,与元祐时事迥异。……则侂胄之倒行逆施,亦非道学激之使然也。”[172] 《庆元党禁》提要又云:“书中所录伪党共五十九人,如杨万里尝以党禁罢官,而顾未入籍,其去取之故,亦颇难解。盖万里之荐朱子,实出至公,与依草附木攀援门户者迥异,故讲学之家,终不引之为气类。”[173]余嘉锡案:“万里实尝忤侂胄,然未尝罢官,更未尝入党籍也。……万里本不在党籍之中,自不得而录入之也。而《提要》乃谓讲学家不欲引之为气类,作此书者遂删除其姓名。夫以朝廷所定之党籍,而一二人乃恣其胸臆,奋笔删除,此情理之所必无,亦事实之所不容有。撰《提要》者乃凭空臆决,言之凿凿,真无稽之谈矣。”[174]
2.《珩璜新论》提要云:“考平仲(孔平仲,《珩璜新论》作者)与同时刘安世、苏轼,南宋林栗、唐仲友,立身皆不愧君子,徒以平仲、安世与轼不协于程子,栗与仲友不协于朱子,讲学家遂皆以寇雠视之。”[175]
余嘉锡案:“《提要》此条,所谓讲学家者特泛言之之辞,未尝实指其人。然《提要》尝谓朱子有心抑刘安世,不载其行事于《言行录》,于朱子之诋苏东坡,尤为愤懑不平,每借题发挥,以快其议论。夫刘安世、苏轼、孔平仲皆不协于程子者,《提要》既疑朱子排抑安世与轼,则此条谓讲学家视三人为寇仇者,非指朱子而谁,特以连类及于林栗、唐仲友之事,兼不协于朱子者言之,故泛以讲学家括之云耳。然吾尝以其实考之,则朱子之推服刘安世甚至,且具载其行事于《言行录》中。至于排诋东坡,诚所不免,此自因学术之不同,非恨其不协于程子。且其晚年于东坡赞不容口,《晦庵集》中年月可考也。其于平仲议论及之者盖寡,然考《晦庵集》卷八十四……是朱子于平仲著述,皆加护惜,且于伪托其言者,严加辨别,以免为平仲之累。而谓其百计排诋,欲灭其著述,然乎否乎?”[176]
3.《总目》评价《横塘集》作者许景衡,云:“景衡虽源出洛学,而立身刚直,不与贾易诸人嚣争门户。”[177]余嘉锡案:“景衡卒于建炎二年五月,年五十七,则当生于熙宁六年。贾易之请逐苏轼,事在元祐二年,景衡其时才十五岁。及元祐六年,易复劾轼,朝廷以易为言事失当,与轼两罢,景衡亦不过十九岁,已否受业程颐,尚不可知,即令已游其门,然以区区年少书生,岂能遽与贾易同为门户之争哉?《提要》忽无故将景衡牵入其中者,盖以平时素恶宋学,尤不平于洛党之攻苏轼,今得一程门弟子之文集,见其中未尝攻轼,遂欣然发此快语,而不悟其事实之相远也,是亦不可以已乎?”[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