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库提要辨证》中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散见于史部提要的各条辨证之中,系统梳理后不难看出,余嘉锡既讲究史书要体例得当,也讲究史书体例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体例变通,要因时因事而变。《总目》重视体例,不仅对正史体例乖迕提出批评,即使是杂史也大加抨击,反对为例不纯。余嘉锡的体例变通思想,不是要让历史的内容来适应固定的体例,而是要让体例更好地表达历史的内容。余嘉锡论历史文学则不尚浮华,追求文字真实与简洁,认为琐碎与繁赘的文字表述,皆不合史法。余嘉锡论史料采撰则强调要博采善择,强调史家的笔削鉴裁能力。
余嘉锡的历史编纂学思想也存在诸多相互矛盾之处,如余嘉锡引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认为“典史官卑,非大善恶,本不必载”[232],又认为“郡国之书不纪先贤,则一乡一邑之善士,姓名不登简牍,其嘉言懿行,流风余韵,遂至湮没而不彰,岂不重可惜哉”[233]。其中相互的矛盾之处,在史书实际编纂之中该如何处理,余氏并未道及。又余嘉锡主张人臣在某朝位望稍高、事功较著则当入某朝之史,又主张一人同事南北朝者,当具载《南史》《北史》,其中存在的矛盾之处,亦没有做具体阐述。当然,《四库提要辨证》本不是论历史编纂的专门之书,余氏也没有对自己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做过系统总结,其观点多是随文而发,其中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在所难免。但从总体而言,余嘉锡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继承传统学术而来,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对中国历史编纂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值得进行详细的阐发。
《四库提要辨证》对《总目》所述作者、典籍内容、卷数、版本、学术源流以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了详细考辨,成为今人治《总目》研究或运用《总目》时所不可少的著作。余嘉锡于《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用功深,取材博,见识卓越。通过《四库提要辨证》来梳理《总目》之谬误,可以令今人对《总目》之失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库提要辨证》不仅在四库总目学史中有重要价值,同时该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史学史、文献学等领域的学术信息,值得深入挖掘。《四库提要辨证》中的历史编纂学思想都散见于史部提要的各条辨证之中。系统梳理后不难看出,余嘉锡既讲究史书要体例得当,也讲究史书体例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体例变通,要因时因事而变。《总目》重视体例,不仅对正史体例乖迕提出批评,即使是杂史也大加抨击,反对为例不纯。余嘉锡的体例变通思想,不是要让历史的内容来适应固定的体例,而是要让体例更好来表达历史的内容。余嘉锡论史笔则不尚浮华,追求文字真实与简洁,强调史家的笔削鉴裁能力。总之,余嘉锡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继承传统学术而来,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库提要辨证》作为民国时期为《四库全书总目》纠缪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其辨证研究方法也被当今学者称为“余嘉锡模式”。《四库提要辨证》一书考据方法博大精深,从中可以得见余氏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余嘉锡的考据即继承了传统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等文献学方法,也运用了推理、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其考证淹贯群籍,高论频出,诸多结论已经成为今日学界共识。因此,对《四库提要辨证》书中所体现出的考据征信准则与所运用的考据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对后来人治学,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然,《四库提要辨证》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司马朝军即认为该书有三点不足:将《总目》归于纪昀一人之作;余氏所据本子属浙本系统,犯了“不必辨而辨”的考据大忌;《总目》重汉轻宋,排击朱子,余氏重朱子,呵斥《总目》。[234]陈晓华也对《辨证》中的有些提法和结论提出了商榷,并指出余氏的考辨囿于时代、资料和空间的限制。[235]李裕民则以辨证之方式,纠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之疏误者十余处。[236]
尽管如以上学者所言,《四库提要辨证》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无可否认的是,《四库提要辨证》推动了20世纪前半期《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的发展,为历史文献学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财富。[237]深入探讨《四库提要辨证》中的学术思想,对于今人治学,仍有重要帮助。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页。
[2]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53页。
[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58页。
[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7页。
[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63页。
[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2页。
[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32页。
[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41页。
[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20页。
[10]北平图书馆:《影印宋会要辑稿缘起》,朱一玄、陈桂生、李士金编著:《文史工具书手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000页。
[1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9—270页。
[1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5页。
[1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72—273页。
[1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7页。
[1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2页。
[16]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368页。
[17]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371—372页。
[1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8页。
[1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8页。
[2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2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3页。
[22]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出版说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2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6页。
[24]何秋涛:《朔方备乘》,卷四十记二,清光绪刻本。
[2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5页。
[2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8页。
[27]转引自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54页。
[2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99页。
[29]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83页。
[30]许瀚:《攀古小庐杂著》卷三《读四库全书提要志疑》,清刻本。
[3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24页。
[32]转引自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87页。
[3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93页。
[34]王国维:《静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35]转引自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76页。
[36]陈垣:《余嘉锡文史论集·序》,第2页,《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3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52页。
[3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48页。
[3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53页。
[4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67页。
[41]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卷六《余编之外·刻古逸丛书序》,清光绪二十一年金陵状元阁刻本。
[4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00页。
[4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32页。
[4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8页。
[4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63—864页。
[46]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九,清光绪刻本。
[4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72页。
[4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90页。
[4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49页。
[5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60—970页。
[5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51页。
[5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09页。
[53]转引自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25—826页。
[5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5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页。
[5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5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5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5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页。
[60]陈志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365—366页。
[6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47页。
[6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页。
[6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页。
[64]载《燕京学报》,1938年第23期,第320—321页。
[65]《四库全书提要辨证史部四卷子部八卷》,《图书季刊》,1939年新第1卷第2期,第163—165页。
[6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页。
[6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页。
[68]邓之诚:《邓之诚文史札记》,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808页。
[6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出版说明,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出版说明,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7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页。
[7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40页。
[7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6页。
[7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0—41页。
[7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08页。
[7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18—822页。
[7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8页。
[7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80]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出版说明》,第1—2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81]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引言》,第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82]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4页。
[8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50页。
[8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6页。
[8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2页。
[8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7页。
[8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8—159页。
[8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00页。
[8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2—423页。
[9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7—330页。
[9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页。
[9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3—244页。
[9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96页。
[9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00—401页。
[9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58页。
[9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50—652页。
[9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98]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4页。
[99]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19页。
[10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5—326页。
[10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5—326页。
[10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19页。
[10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96页。
[10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40页。
[10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0页。
[10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3页。
[10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37页。
[10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页。
[109]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十七,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11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34页。
[11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40页。
[11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0页。
[11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60页。
[11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70—671页。
[11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页。
[11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19页。
[11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3—434页。
[11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59页。
[11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64—665页。
[12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60页。
[12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71—672页。
[12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页。
[12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7页。
[12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85页。
[12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23页。
[12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页。
[12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5页。
[12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7页。
[1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0页。
[13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4页。
[13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3页。
[13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21页。
[13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9页。
[13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2页。
[13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7页。
[13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8—499页。
[13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3—254页。
[13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3—294页。
[139]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4页。
[140]余嘉锡:《书仪顾堂题跋后》,《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88页。
[14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2—283页。
[14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17页。
[14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4—35页。
[14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20—621页。
[14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59页。
[14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60—661页。
[14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60—661页。
[14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页。
[14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页。
[15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4—225页。
[15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90页。
[15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80页。
[15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8页。
[15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15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2页。
[15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60页。
[15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20页。
[15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69页。
[15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80—481页。
[16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页。
[16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页。
[16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页。
[16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5页。
[16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48页。
[16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1—442页。
[16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71页。
[167]高似孙:《子略》卷三《战国策》条,明刻百川学海本。
[16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4—525页。
[16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2页。
[17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49页。
[17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18—619页。
[17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27页。
[17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6—227页。
[17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7页。
[17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8页。
[17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7页。
[177]桂馥:《札朴》卷八《金石文字》,清嘉庆十八年李宏信小李山房刻本。
[178]阮元:《经籍籑诂》,卷十一。
[17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7页。
[18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08页。
[18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82页。
[18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6页。
[18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6—157页。
[18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9—610页。
[185]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18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01页。
[18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6页。
[18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18页。
[189]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190][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8页。
[19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90页。
[19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5—317页。
[193]周少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史书编纂》,《史学史研究》,1985年01期,第48页。
[19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9页。
[19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5—207页。
[19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九《以家为限断不以代为限断》,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197]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清嘉庆五年湛贻堂刻本。
[198]钱大昕:《潜研堂集》卷十二《答问九》,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199]孙志祖:《读书脞录》续编卷三《南北史列传附载子孙》,清嘉庆刻本。
[20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02页。
[20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5—426页。
[20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0页。
[20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9—210页。
[20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0页。
[20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1页。
[20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6页。
[20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6—157页。
[20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5—398页。
[209]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9页。
[210]刘知几:《史通》卷六《叙事第二十二》,四部丛刊景明万历刊本。
[21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8页。
[21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7页。
[21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5页。
[21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33—135页。
[215]刘知几:《史通》卷四《论赞第九》,四部丛刊景明万历刊本。
[216]刘知几:《史通》卷十七《杂说中第八》,四部丛刊景明万历刊本。
[21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8页。
[21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0—195页。
[219]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7页。
[22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8—259页。
[22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5—336页。
[22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5—336页。
[22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7页。
[224]刘知几:《史通》卷五《采撰第十五》,四部丛刊景明万历刊本。
[22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8页。
[22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0—195页。
[22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8页。
[22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1页。
[229]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87页。
[230]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3页。
[23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9—221页。
[23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5—426页。
[23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7页。
[234]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引言,第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35]陈晓华:《“四库总目学”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20—322页。
[236]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前言,第5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237]陈晓华:《“四库总目学”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