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1.《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4.《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5.《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东汉]王符:《潜夫论》,四部丛刊景述古堂景宋抄本。

7.[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唐]刘知几:《史通》,四部丛刊景明万历刊本。

9.[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0.[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清报经堂丛书本。

1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2.[宋]叶适:《习学记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4.[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明]杨慎:《升菴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7.[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8.[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乾隆刻本。

19.[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清乾隆五十二年洞泾草堂刻本。

20.[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清嘉庆五年湛贻堂刻本。

21.[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2.[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3.[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4.[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25.[清]江藩:《经解入门》,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0年。

26.[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广雅书局丛书本。

27.[清]朱彝尊:《曝书亭全集》,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28.[清]陈寿祺:《左文海集》,道光年间刊本。

29.[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30.[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31.[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3.王云五主编,吴曾祺编:《涵芬楼古今文钞简编》五,商务印书馆,1929年。

二、著作类

34.陈其泰:《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陈其泰:《学术史与当代史学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6.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郑州:郑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37.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38.陈晓华:《“四库总目学”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9.陈智超主编:《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0.陈智超主编:《励耘书屋问学记》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41.陈尚君、张金耀主撰:《四库提要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陈少明:《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43.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4.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四库学论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45.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

46.陈志超:《陈垣——生平学术教育与交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

47.陈壁生编:《国学与近代经学的解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48.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9.柴德庚:《史学从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0.曹家齐:《顿挫中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51.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52.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53.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54.邓之诚:《邓之诚文史札记》,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年。

55.段治文:《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56.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7.傅斯年:《傅斯年全集》三,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8.傅荣贤:《〈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59.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0.方克立、陈代湘主编:《湘学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61.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62.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63.范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64.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5.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66.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67.葛兆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8.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1年。

69.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70.耿云志:《蓼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71.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9册、33册、38册、42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72.龚鹏程:《近代思潮与人物》,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3.桂遵义、袁英光:《中国近代史学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74.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叙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5.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6.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32年。

77.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78.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9.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8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81.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2.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83.侯云灏:《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与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4.姜胜利:《清人明史学探研》,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85.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86.蒋伯潜:《校雠目录学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87.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88.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89.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90.李锐:《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91.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92.李红岩:《中国近代史学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93.李肖聃:《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94.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95.罗炳良:《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96.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97.罗检秋:《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98.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99.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0.罗惠缙:《民初“文化移民”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1.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2.刘俐娜:《由传统走向现代——论中国史学的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03.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年。

104.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5.刘咸炘:《刘咸炘论目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106.刘巍:《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07.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6年。

108.柳诒徵:《国史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9.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0.路新生:《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1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1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14.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15.伦明:《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续补藏书纪事诗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6.来新夏:《邃古师友》,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

117.牟润孙:《海遗丛稿》(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18.马克锋编:《国学与现代学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9.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20.倪晓建:《目录学与文献利用》,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121.欧阳哲生:《探寻胡适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2.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3.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4.彭斐章、谢灼华、乔好勤编:《目录学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

125.乔治忠:《中国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6.乔治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127.乔治忠:《清朝官方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128.乔治忠、姜胜利编著:《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129.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130.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131.瞿林东:《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散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2.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3.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4.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35.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136.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37.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38.孙邦华:《身等国宝志存辅仁——陈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9.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40.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41.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2.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43.司马朝军:《文献辨伪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4.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145.田旭东:《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46.台静农:《台静农代表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147.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8.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9.王尔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0.王汎森:《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1.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2.王国强:《古代文献学的文化阐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和,2008年。

153.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54.王新才:《中国目录学:理论、传统与发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155.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56.王叔岷:《校雠学校雠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57.汪辟疆:《目录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8.文史哲编辑部编:《“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159.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160.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长沙:岳麓书社,2003。

161.谢保成:《民国史学述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6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63.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64.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16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66.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6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68.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169.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71.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72.余庆蓉、王晋卿:《中国目录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3.杨绪敏:《中国辨伪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4.叶德辉:《郋园读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75.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6.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7.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78.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79.张传峰:《〈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

180.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1.张固也:《〈管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182.张国刚、乔治忠等:《中国学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18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184.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5.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6.张京华:《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7.章太炎:《国故论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188.赵仲邑编:《校勘学史略》,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

189.张越:《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190.张越:《史学史通论与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91.张越:《五四时期中国史坛的学术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192.张之洞撰,司马朝军点校:《輶轩语详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3.朱汉民:《湘学原道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94.朱汉民:《湖湘学派史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5.朱渊清:《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6.朱一新著,吕鸿儒、张长法点校:《无邪堂答问》,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97.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198.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99.周予同原著,朱维铮编校:《经学和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200.周祖谟主编:《余嘉锡先生纪念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三、期刊论文类

201.安学勇:《余嘉锡致胡适二札考释》,《文献》2013年第6期。

202.陈其泰:《清代学术史研究的新思路》,《光明日报》2013年12月8日。

203.陈其泰:《民国初年史学领域的新格局》,《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8期。

204.陈其泰:《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

205.陈其泰:《再谈“古史辨”派得与失》,《北京日报》2007年6月25日。

206.陈力:《二十世纪古籍辨伪学之检讨》,《文献》2004年第3期。

207.陈晓华:《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学贡献》,《文献》2008年第1期。

208.陈晓华:《20世纪“四库总目学”研究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11期。

209.陈晓华:《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及其辨证思想》,《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4期。

210.柴平:《宋江投降史料辨伪——评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包头师专学报》1982年。

211.邓之诚著,邓瑞选校整理:《五石斋文史札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6卷第3期。

212.杜志勇:《余嘉锡〈古书通例〉中的〈汉书·艺文志〉研究》,《燕赵学术》2012年秋之卷。

213.付中学、李俊德:《〈经籍访古志〉初探》,《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第5卷第7期。

214.《国内学术界消息》,《燕京学报》1938年第23期。

215.葛云:《浅议〈古书通例〉与“疑古”之辨》,《阅读与写作》2011年第8期。

216.高远、汪受宽:《近三十年来〈四库全书〉研究现状与思考》,《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3期。

217.高旭:《“曲尽其源流、以备学术之史”——余嘉锡目录学思想探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18.郭预衡:《回忆余嘉锡师“杜门却少”时》,《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3期。

219.郭金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候选人提名探析》,《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第29卷第4期。

220.郝刚:《余嘉锡史学述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

221.胡楚生:《〈四库提要补正〉与〈四库提要辨证〉》,《中国目录学研究》华正书局,1987年。

222.胡逢祥:《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23.胡元玲:《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探析》,《书目季刊》第35卷第1期。

224.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

225.何周:《吕思勉的辨伪思想》,《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26.韩继章:《余嘉锡目录学思想初探》,《湘图通讯》1982年第4期。

227.贺春燕:《胡应麟编目志向平议——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补阙一则》,《当代图书馆》2002年第1期。

228.郝黎:《寒食散再考》,《文史知识》2002年第11期。

229.郝刚:《余嘉锡史学述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30.黄敏兰:《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231.黄震伟:《目录学研究书录》,《黑龙江图书馆》1989年第2期。

232.侯云灏:《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略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233.姜胜利:《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南开学报》2004年第2期。

234.姜胜利:《清初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35.抗父:《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东方杂志》第19卷第3号,1922年2月10日。

236.柯平:《古书目目录类之源流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237.孔庆杰、赵闯:《余嘉锡与姚名达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7年第1期。

238.李小缘:《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来之进步》,《图书馆学季刊》1936年第4期。

239.李零:《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0.李锐:《新出简帛与古书书名研究——〈古书通例·古书书名之研究〉补》,《文史哲》2010年第5期。

241.李锐:《子学与经学的传承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42.李志芳:《〈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初探》,《图书馆学研究》2009年第9期。

243.李岩、王纪坤、唐开:《从〈目录学发微〉探析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主体价值》,《文化建设纵横》2009年第5期。

244.李樱:《余嘉锡及其目录学思想》,《图书馆学研究》1983年第3期。

245.李梦丹:《余嘉锡与姚名达目录学理论之比较》,《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0期。

246.缪凤林:《评胡氏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学衡》1922年第4期。

247.刘重来:《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248.刘毅:《杜定友目录学思想探微》,《图书馆》1988年第5期。

249.刘茂华:《近代湘学概论》,《南强学刊》1938年连载。

250.刘贤:《论民国时期陈垣的交游世界》,《史林》2008年第6期。

251.栗正:《记余嘉锡语》,《文史杂志》1988年第3期。

252.路新生:《诸子学研究与胡适的疑古辨伪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53.路新生:《梁启超“史界革命”再审视——对〈新史学〉线性进化论与“四弊二病”说的批判》,《河北学刊》2013年9月第33卷第5期。

254.卢颖:《余嘉锡目录学思想考略》,《兰台世界》2009年6月上半月。

255.廖璠:《余嘉锡及其〈四库提要辨证〉》,《山东图书馆季刊》1999年第2期。

256.廖璠:《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研究》,《图书情报知识》1991年第2期。

257.廖璠:《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研究——“目录者学术之史也”》,《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5年第2期。

258.廖璠:《余嘉锡与章学诚目录学思想之比较研究》,《山东图书馆学刊》1989年第3期。

259.廖璠:《“目录者学术之史也”——余嘉锡对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河南图书馆学刊》1992年第1期。

260.雷平:《近十年来大陆乾嘉考据学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261.梁启超:《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5年第1期。

262.马志立:《余嘉锡致徐行可书信考释》,《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第2期。

263.南江涛:《略谈〈小勤有堂杂钞〉中的〈驺子〉》,《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2期。

264.潘勇:《余嘉锡与张舜徽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65.乔治忠:《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66.乔治忠:《〈越绝书〉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的重新考辨》,《学术月刊》2013年第11期。

267.乔治忠、安学勇:《建立鉴定与整理新发现历史文献的学术规范》,《历史教学》2013年第11期。

268.乔治忠:《张荫麟诘难顾颉刚“默证”问题之研判》,《史学月刊》2013年第8期。

269.乔治忠:《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思考》,《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270.乔治忠、杨永康:《清代乾嘉时期的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271.乔治忠:《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南开学报》2004年第2期。

272.瞿林东:《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上)》,《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273.瞿林东:《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下)》,《历史教学》2000年第5期。

274.瞿林东:《论中国史学学术史的撰述方式》,《河北学刊》2013年03期。

275.瞿林东:《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年第10期。

276.瞿林东:《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安徽史学》1997年第1期。

277.乔好勤、陈东、廖璠:《我国目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3期。

278.乔好勤:《略论我国1919—1949年的目录学》,《云南图书馆》1982年第1期。

279.钱亚新:《余嘉锡与目录学》,《益阳师专学报》(哲科版)1985年第1期。

280.全根先:《中国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之学术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81.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4日第11版。

282.丘为君:《从批判传统到新诠国故——胡适的戴震研究及其思想史意义》,《新史学》十五卷二期,2004年6月。

283.孙卫国:《中国史学对东亚史学的影响与交流》,《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4期。

284.孙振田:《读余嘉锡〈汉书艺文志索隐稿〉札记》,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八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85.史小军、潘林:《从〈目录学发微〉看郑樵对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影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年12月。

286.石建国:《吸收与创见:梁启超进化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4期。

287.汤勤福:《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学术月刊》1999年第7期。

288.汤勤福:《朱熹是个“空谈义理”的理学家吗?——试论朱熹经世致用思想》,《安徽史学》1999年第2期。

289.《图书介绍:四库全书提要辨证史部四卷子部八卷》,《图书季刊》1939年新1第2期。

290.谭焰:《略述余嘉锡的目录学思想》,《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4期。

291.滕兰花、周艺:《余嘉锡目录学思想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1999年第2期。

292.汪受宽、刘凤强:《〈四库全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93.汪受宽:《试论钱大昕的历史考证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294.王晴佳:《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方向性转折》,《中华文史论丛》第6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95.王晴佳:《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方向性转折(续)》,《中华文史论丛》第6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96.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学衡》第45期,1925年9月。

297.王承略:《杨守敬与〈日本访书志〉》,《文献》1989年第1期。

298.王国强:《〈古书通例〉评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99.王国强:《中国目录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河南图书馆学刊》1995年第2期。

300.王国强:《20世纪30年代中国目录学的历史地位》,《图书与情报》2000年第1期。

301.王国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再批判》,《图书与情报》1994年第1期。

302.王化平:《刘咸炘论古籍辨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03.吴冠宏:《魏晋“方正不阿”及“与世委蛇”之人物论述的探索》,《台大中文学报》2008年12月第29期。

304.王允亮:《〈世说新语笺疏〉丛考》,《文学与文化》2012年第3期。

305.王春南:《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

306.汪大白:《戴震〈屈原赋注〉对朱熹〈楚辞集注〉的借鉴与超越——兼评余嘉锡的“攘取”说》,《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

307.肖庆峰:《梁启超辨伪学思想和方法来源初探》,《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

308.谢伟涛:《章学诚与余嘉锡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图书馆》2004年第3期。

309.许地山:《国粹与国学》,载《许地山选集》,630—646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

310.肖希明:《论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1期。

311.余庆蓉:《1915——1949年目录学研究综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2期。

312.余淑芬:《目录学家余嘉锡》,《励耘学刊》(文学卷)2008年第1期。

313.余淑宜:《余嘉锡读书》,《语文建设》1995年第3期。

314.余嘉锡:《书章实斋遗书后》,《图书季刊》1940年新2第3期。

315.余嘉锡:《巴陵方氏藏书志序》,《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4年第8卷第6期。

316.余嘉锡:《古籍解题》,《师大国学丛刊》1931年第1卷第1期。

317.余嘉锡:《刘向新序提要辨证》,《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1929年第3卷第4期。

318.余嘉锡:《六韬辨证》,《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第4卷第2期。

319.余嘉锡:《陆贾新语提要辨证》,《甲寅(北京)》1927年第1卷第43号。

320.余嘉锡:《论引书著卷数之缘起》,《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40年第15卷第1—2合期。

321.余嘉锡:《牟子理惑论检讨》,《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

322.余嘉锡:《内阁大库本碎金跋》,《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4年第8卷第6期。

323.余嘉锡:《清故候选训导廪贡生桃源聂君墓志铭》,《国学丛编》1931年第1卷第3期。

324.余嘉锡:《石门贾君墓志铭》,《国学丛编》1931年第1卷第1期。

325.余嘉锡:《书仪顾堂题跋后》,《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年第2卷第6号。

326.余嘉锡:《水浒传宋江平方腊考》,《清华周刊》1932年第37卷第9—10期。

32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西京杂记六卷》,《国学丛编》1931年第1卷第1期。

32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新书十卷》,《国学丛编》1932年第1卷第6期。

3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新语》,《师大国学丛刊》1931年第1卷第2期。

33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蒙求集注二卷》,《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5年第9卷第6期。

33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荆楚岁时记一卷》,《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5年第9卷第5期。

33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史一百卷》,《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6年第10卷第3期。

33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灵枢经十二卷》,《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第2卷第4期。

334.余嘉锡:《聚乐堂艺文目录考》,《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第二卷第三期。

335.余嘉锡:《王觉斯题丁野鹤陆舫斋诗卷子跋》,《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4年第8卷第6期。

336.余嘉锡:《北周毁佛主谋者卫元嵩》,《辅仁学志》1931年第2卷第2期。

337.余嘉锡:《驳萧敬孚记皇甫持正集旧抄本》,《图书季刊》1940年新第2卷第2期。

338.余嘉锡:《汉池阳令张君残碑跋》,《辅仁学志》1934年第4卷第2期。

339.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辅仁学志》1932年第3卷第1期。

340.叶守恒:《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程炎震说义例之商榷》,《东海中文学报》2002年7月第14期。

341.袁世硕:《读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札记二则》,《济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342.杨艳秋:《章学诚对戴震的学术评价》,《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

343.杨绪敏:《明清辨伪学的成立及古书辨伪之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44.杨勇军:《余嘉锡论引用古书的学术规范》,《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345.朱洪斌:《王国维的遗民心态及其古史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46.赵朋生:《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学术月刊》第11卷,1979年第42期。

347.赵争:《古书体例研究与古书辨伪——以孙德谦、刘咸炘、余嘉锡为中心的考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48.赵元章、申少春:《简论余嘉锡的目录学思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49.周质平:《评胡适的提倡科学与整理国故》,《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50.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载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51.钟少华:《试论近代中国之“国学”研究》,《学术研究》1999年第8期。

352.张越:《记〈辅仁学志〉》,《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3期。

353.张越:《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的理论建树:科学与求真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54.张越:《“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

355.张越:《五四时期新历史考证学的实绩和特点》,《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56.张越:《五四前后新历史考证学兴起原因初探》,《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

357.张越:《五四时期的中西史学交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358.张春菊:《生为人杰殁亦雄——目录学家姚名达传略》,《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年第2期。

359.张新民:《黎庶昌及其〈古逸丛书〉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7月第4期。

360.张京华:《辨伪学与辨伪史的再评价——顾颉刚〈中国辨伪史略〉读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61.张京华:《一些足以破解疑古思想的论述——现代学者关于古代书体书例的总结》,《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62.张玉春、王祎:《论余嘉锡对中国传统目录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63.张绪峰、王会杰:《余嘉锡的目录学成就》,《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64.张鸿才:《余嘉锡与目录学》,《图书与情报》1986年第4期。

365.张旭:《论余嘉锡的史学思想》,《西江月》2013年9月上旬刊。

366.郑学弢:《〈世说新语·文学篇〉札记(三)——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拾遗》,《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367.周祖谟、余淑宜:《余嘉锡先生学行忆往》,《中国文化》第13期。

368.周玲:《关于〈论语〉〈史记〉的命名——余嘉锡、张舜徽观点之比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69.周士琦:《余嘉锡说驴马优劣周祖谟论平仄后先》,《语文建设》2001年第1期。

四、博士硕士论文

370.安学勇:《〈四库提要辨证〉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汪受宽指导。

371.张循:《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复旦大学博士学问论文,2007年,朱维铮指导。

372.王语欢:《余嘉锡学术年谱》,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杨庆辰指导。

373.倪梁鸣:《论20世纪中国目录学成就》,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周怀宇指导。

374.滕兰花:《余嘉锡文献学思想研究》,2001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家璠、任冠文指导。

375.唐嘉莲:《余嘉锡之文献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陈廖安指导。

376.刘正元:《余嘉锡的目录学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2年,古国顺指导。

377.汪润:《“夺取汉学中心”的理念与实践——以〈辅仁学志〉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赵世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