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过于崇汉的学术倾向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余嘉锡过于崇汉的学术倾向造成的不良影响

余嘉锡虽然也反对一味地好古,如其批评孙星衍“失之好古过笃”[210],但总体看来,余氏本人确有很强的好古尤其是崇汉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带来了学术研究上的不良影响。举例如下。

东汉高诱为《吕氏春秋》作注,《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高诱作注时有些说法不著出处,没有明显的史实来源,并不可靠。如《总目》说:“其(高诱)谓梅伯说鬼侯之女好,妲己以为不好,因而见醢……并不著所出,亦不知其何所据。”[211]今将《吕氏春秋》相关原文与高诱注作一对比。

《吕氏春秋·行论篇》云:“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于朝。”[212]高诱注云:“梅伯、鬼侯皆纣之诸侯也。梅伯说鬼侯之女美,令纣取之,纣听妲己之谮,曰以为不好,故醢梅伯,脯鬼侯,以其脯燕诸侯于庙中。”[213]

《吕氏春秋·过理篇》云:“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高诱注云:“听妲己之谮,杀鬼侯之女以为脯,而取其所服之环也。”[214]

又《过理篇》云:“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不适也。”高诱注云:“梅伯,纣之诸侯也,说鬼侯之女美好。纣受妲己之谮,以为不好,故杀梅伯以为醢。”[215]

《吕氏春秋》只言纣杀梅伯、鬼侯之事,并没有涉及妲己之谮。

再看《史记·殷本纪》的相关记载:“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216]又《史记·鲁仲达传》云:“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217]

可见,《吕氏春秋》只提及纣杀梅伯与鬼侯及其女,但并没有涉及妲己。《史记》只言纣“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也没有在鬼侯、梅伯事情上提及妲己之谮的字句。

提及妲己之谮的是高诱的《吕氏春秋》注。继高诱之后,王符在《潜夫论》中则有比高诱注更加详细的论述。王符在《潜夫论·潜叹篇》中说:“昔纣好色,九侯闻之,乃献厥女,纣则大喜,以为天下之丽,莫若此也。以问妲己,妲己惧进御而夺己爱也,乃伪俯而泣曰:‘君王年既耆耶,明既衰耶,何貌恶之若此,而覆谓之好也。’纣于是渝而以为恶。妲己恐天下之愈进美女者,因白九侯之不道也,乃欲以此惑君王也,王而弗诛,何以革后。纣则大怒,遂脯厥女而烹九侯。”[218]比照高诱、王符对于这件事情的记载,余嘉锡认为王符的说法“与高注合而加详,知必出于周、秦古书矣”。

但出于周、秦古书的《吕氏春秋》并没有类似高诱、王符的说法,成于汉初的《史记》也并不见载。目前关于此种说法的最早出处便是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及更后的王符《潜夫论》。余嘉锡认为妲己之谮的说法必出于周秦古书,实际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只是一种出于经验的猜测。这与余嘉锡“汉人去古未远,其言必有所据”的观念同出,是余嘉锡过于崇汉的一种负面效果。实际上,从《吕氏春秋》到《史记》,再到高诱注与王符的《潜夫论》,此故事越来越丰满,情节更加详细,带有一种明显的后人不断增添故事情节的可能,更符合顾颉刚所提出的“层累的古史”的观念,而不是余嘉锡所言的“必出于周、秦古书”。[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