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

一、大学学生、大学生活

1.何谓大学

大学从它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社会对大学的定义为:大学(University,College)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组织,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

人类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距今已有2500多年。柏拉图倡导的“哲人治国”理念、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思想,共同开创了人类探索大学理念及其办学规律的先河。西方最早的近、现代大学是1088年建立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见图1-1),它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公认的、拥有完整大学体系并发展至今的第一所大学,官方拉丁文校名直译为“大学之母”。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理念最早是从德国、英国等国家发展起来的,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洪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崭新理念,到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放”的理念创新,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眼未来,引领社会”的新理念,人们关于大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文化觉醒和理念创新的过程。亚洲范围内,成立于1877年的日本东京大学,是亚洲创办最早的西制大学之一,见图1-2。

img

图1-1 博洛尼亚大学

img

图1-2 东京大学

在中国,“大学”二字最早的提倡者是春秋末期的曾子。《礼记·大学》的开篇语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存在的宗旨,是要弘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再由己及人,使人逐渐达到完善且不再倒退。”不过,春秋时期所谓的大学,是一种学问的总称,并不是一个学校。

中国很早就有类似于大学功能的教学机构,《周礼·春官》谓大学名“成均”,《礼记》又有“辟雍”“上庠”“东序”“瞽宗”,与“成均”为五学,均为大学。汉代的郡学、州学、府学、县学,隋朝的国子监,唐朝开始叫书院,宋朝改为学馆,清朝称作学堂等,都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机制的高等学府。《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可见,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是一种政治的产物,见图1-3。

img

图1-3 中国的古代大学堂

img

图1-4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

随着西式教育的逐渐深入和被接受,学堂和大学堂,成为高等学府的统一称谓。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的起源是北洋大学堂(见图1-4),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的诞生。1898年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成立,是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辛亥革命之后,大学堂简称为“大学”,或“国立大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去除“国立”二字,简称“大学”,沿用至今。

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既教学又育人,还搞研究。搞研究,是大学与中小学的不同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大学既培养高等教育人才,也搞相关科学实验。一所正规全日制国办大学,既有大专生,还有本科生。专科专业培养的是专门研究所学专业的专精人才、本科专业培育的是通才生。读完本科,可以分级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可以硕(士)博(士)连读。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

2.何谓大学生

按照法律界定:大学生,即在高等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注册入学并接受教育直至毕业前的群体统称,分为普通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学生(统招生),不含自考生。

谈到对大学生的定义和理解,我们不得不先来认识一位教育大家——马相伯,他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1912年,马相伯继严复之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对着台下同学发表演讲时说:“诸君皆系大学生,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大学”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所以大学生应学习“大学”之道,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备一定“治国安邦”才能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四川轻化工大学把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三心、四能、五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即着力养成学生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全面发展学生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谐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有机结合。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这些独特的标签。

(1)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当代大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我们应当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

(2)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做奉献。

(3)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应努力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学业有成。通过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4)遵纪守法,弘扬正气。当代大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须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具备良好的品德,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

(5)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诚信意识,自尊自爱,自省自律;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

(6)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当代大学生应大力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男女交往举止文明;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心公益;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合作;仪表整洁,待人礼貌,豁达宽容,积极向上。

(7)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生活俭朴,杜绝浪费;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

(8)强健体魄,热爱生活。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磨砺意志,不怕挫折,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3.何谓大学生活

对“大学生”这一角色,如果认识模糊不清,就会出现角色错乱,大一、大二就会变成高四、高五;对“大学生活”这一过程,如果把握不到位,“University”则成为“由你玩四年”,大学人生有可能成为“大混人生”。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如下显著的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学主要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科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属于必修课之外,各专业还开设选修课,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修相关课程,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练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同学们必备的学习技能。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2)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还远离家乡,衣食住行学等日常生活都要靠自己安排。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关心成为一种需要。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则可能计划失当,顾此失彼。因此,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社会活动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

所以作为大一新生,我们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身心、尽快进入状态,首先要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全身心地融入大学的节奏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大学生活初期,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新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养成一个科学的作息习惯,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安排好学习、运动、休闲等各种活动,当好的习惯形成并进而成为一种自然的时候,你的大学就一定会非常精彩。

为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自身定位,明确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四川轻化工大学向所有在校大学生倡导和要求完成“十个一”活动,即一个总结、两封书信(写给父母、写给师长)、三个场所(去图书馆、运动场、学术报告厅)、四项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充实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