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的目标与意义

三、大学生活的目标与意义

英国哲学家怀海德曾说:“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性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学生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大学生从情感、知识和人际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发展,尤其是在自我认识、专业奠基、人际培育和社会认识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它为将来人生奠定着目标方向、事业基础,也对一个人的感情生活、文化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探索认识自我,确立发展方向

“我是谁?”这是一个难解的人生课题。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前的柱子上有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被称之为“人生根底”问题,不断警示世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认识自己是人生之旅的出发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了解自己,才能建立自信,超越自我;了解自己,才能立足现在,规划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但是想要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因为缺乏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致自己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上,所以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知觉,具有评价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它是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总体的自我评价,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自我观,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知觉、态度和评价,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自我探索是个人利用一定的方法对自己全部身心状态的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评价。只有进行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生涯规划,理性地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自我探索是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据。

首先,大学四年,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发掘和发挥自我潜能,增强职业竞争力。大学生大都进入成年阶段了,思想本身开始进入一个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关键是认识自己是谁、有什么特长、愿意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自己未来去哪里。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树立自信,通过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帮助自己准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其次,大学阶段是确立人生职业选择的关键期,通过自我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不同的择业观,影响着择业者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只有进行自我探索,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进一步明确个人适合什么职业,什么是最适合的职业,从而确定合适的就业目标。

最后,通过在大学阶段不断的尝试,这样的自我探索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型。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们需要对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尝试做出决定,以及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但是大学本身是个缓冲地带,所做出的决定造成的后果一般不会形成致命的影响,我们还有时间来修正自己的决定,逐渐让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更理性、更适合自己。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分析的互动过程,在探索中学会了解自己,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这个循环的过程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最终让他们的思想变得足够成熟。

2.构建知识体系,奠定专业基础

大学阶段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一个人所具有的合理知识体系应呈现以下五大原则。

其一,开放性。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是一个结构开放的系统。对知识的接纳有很多入口,有接受的心态,有足够的容量,可以允许不同观点的呈现。一个人知识体系的开放性程度将会直接决定其知识面的广阔程度和眼界的开阔程度,亦是个人能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其二,包容性。要拥有良好的开放性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以开放性为基础,不自我设限,正的反的,阴的阳的,对的错的,好的坏的都能包容,可以体现一个人足够的修养和心态。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包容性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我们在知识学习中的收获和发展,不偏执于一家之言,而能够集众家之所长,才是集大成者的体现。

其三,条理性。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会呈现清晰的条理性,知识结构的结构支撑点分布合理,知识体系各归其类,条理通达,利于最高效的记忆、储藏和调取。一个人知识体系所呈现的条理性程度往往反映了他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强弱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到他转化为相应的工作能力的高低。

其四,融通性。良好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融通性,各类知识体系各归其位,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系统整体。整个知识体系结构呈现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生命本来状态,其融通性反映“大道至简”“转识成智”的程度,亦是一个人学习转化能力高低的标志。

其五,生命性。良好的知识体系会呈现出互补、协同、“自组织”的生命智能系统特点。“自组织”是指自然界在自然运行过程中秩序化、规律化,逐步演化到智能化、智能性。好比很多人在泳池游泳,没有人统一指挥,人人都在按自己的任意意志方向游动,每碰撞一次就会自然调整一次方向,随着一次次的碰撞调整,自然会选择出相互不会碰撞的方式,即人人自然绕着一个中心的圈游动。良好的知识体系也会让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变得秩序化、规律化,显出智能特性。

所以,通过大学四年人文教育、数理科学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把过去所吸收、储存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不断的链接和深化,最终融会贯通为具有体系性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将帮助大学生萌发出一定的专业兴趣,并且按照你的兴趣去充实你的知识,围绕你的兴趣建立起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很多有大成就的人,在大学就已经确定了自己所要从事的兴趣方向,他们一生所从事的工作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并且也是相比别人更早地确立了与兴趣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当他们离开大学以后,可以迅速地将专业知识迁移到自己的工作中,又通过工作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人生的良性循环上升路线。

大学生活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为将来的人生指明了奋斗方向,奠定了事业基础。它对于把握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的命运是非常有好处的。

3.发展人际关系,形成社会认知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丁瓒,1946)对于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迈向社会的需要。一个不善于交际,没有正常人际交往的人,就会在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与他人和集体分开。这就必然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较中学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向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求。提高交往能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对正处于学习生活适应期和心理转型期的大学新生尤为重要。

然而,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在造成大学生交往障碍的诸多因素中,社会认知偏差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所以,大学生必须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大学是最好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地方,也是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的重要领域。在社会上,很多人际交往都是工作式的和利益式的,当你需要这些人的帮助的时候,你经常需要来怀疑这种人际的真实性。而当在大学的时候你所结交的朋友,大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没有利益关系的交往,你们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利益的超越性,你可以天然地信任那些你们彼此钟爱的友谊。当你有一群人可以信赖的时候,你再去面对社会的时候,你将对自己更有信心。所以,你的朋友越多,越可信,你对社会的认识就越亲近,你对自己也就越有信心。大学生活有助于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大学生活时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以后的人生中,当你回忆起大学生活时,你会感觉那是相当美好的一段生活。所以,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用心对待、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