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设施的功能
随着高校体育从过去竞技体育思想主导型的追求课时内增强体质目标,向健康体育思潮主导型的追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终身体育方法目标的转变,要求高校体育设施在扩大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必须增加适应高校健康体育思想要求的新功能,这已经成为新世纪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体育设施的功能是什么呢?综合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育本体功能
体育设施,首先具备的必须是体育本体功能。而体育本体功能的最佳体现则是能够开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因此,高校体育设施从过去的单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变过去的单功能为多功能已经势在必行,并且这个多功能首先在利用体育设施能够实现的多种体育目的上得到体现。
1.满足体育教学训练,培养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的需要
从高校体育领域内来看(除了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外),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业,仍然是为学生开设体育课程和组织学生开展课余体育运动。新时期体育课程教学和组织学生开展课余体育运动,必须正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课程结构中明确提出“将课内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课程结构体系”。同时也明确要求“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这种“大课程结构体系”的组织与实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能够满足学生对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文化、娱乐欣赏等多种形式选择的需要。第二,随着教育体制和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运行机制已纳入我国高校管理中,高校的自主性加强,各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而,如何利用体育来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是高校管理者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多数高校已开始承担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展以发展知识为目标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个别高校已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在国内外高水平竞赛中已初露头角;同时,很多的高校体育院系也向教育部申报了体育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有理由相信,高校体育将会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开展高水平体育科研的行列中来。这些“需求”客观上必须依靠与时俱进的体育物质环境载体的支撑。
2.增强体质,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基本上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建成之后供广大师生以及其他一些公民使用。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设施的好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修建这些体育设施的目的在于普及全民健身,发展高校的体育教育,提高我们高校师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师生健康发展主要是指:提供高校全体构成人员(大学生、教职员工)能够选取自己习惯爱好的健康体育项目的活动场所。健康体育科学指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加强自己习惯的健康体育实践。”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高校构成人员的特点是热衷于选择在自己身边的体育设施、与自己熟悉的人一起(或单独)进行自己习惯的健康体育活动。对此,扩充灯光球场、健身房、网球场、乒乓球场、游泳馆、综合体育场馆等等带有综合功能的体育设施,是当下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硬件条件,也是介于短暂的大学青春时代、培养大学生们良好的健康体育习惯及其教职工课余健身的需求,从而达到终身体育健身育人目的的良好环境。
3.满足高校学生、教职员工和离退休中弱势群体对体育的特殊需求
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职员工和离退休中弱势群体对体育的特殊需求主要体现在体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平等体育机会;具体表现为:从“个人”“身体”“心理”“社会”四个角度出发,提供高校构成人员中的身体功能障碍者或身体功能不全者(高龄者或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健康体育活动的场所。1998年,我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的全国残疾人总数为6000万。同年高校开始松动录取残疾考生政策,新闻等各大媒介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如: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录取的研究生侯晶晶同学,“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等都做了专题采访报道。为此可以相信:21世纪我国高校将向残疾人敞开大门。因而,解决残疾大学生能够平等参与健康体育活动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一点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领先我们一步,如日本“东洋英和女学院大学”新建的游泳馆,除设置了适用于高龄者的减轻重力负荷的温水泳道以外,还设置了:宽2m、水深1m的2条带扶手的残疾人专用步行泳道;宽2m、水深1.5m的3条带残疾车直接进入坡道的残疾车专用泳道等。因此,关于如何指导残疾大学生们进行科学的健康体育锻炼?如何协助他们更衣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纳入了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之中。通过了解这种特殊设施的建设目的和参与活动的特殊过程,可以使大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懂得“身体”和“个人”的内涵,从而更加坚定大学生们的人生奋斗目标。
4.平衡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平衡发展
通过利用体育设施来指导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科学健康体育实践的过程,充分发挥健康体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进而保持包括其健康生活和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虽然这已经是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们反复证明的事实,但如果健康体育活动的环境恶劣,也绝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然而,我国目前关于高校健康体育活动环境的各种相关研究还不多。所以,面向新世纪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如果从促进健康心理发展的研究角度出发,门窗位置、墙壁颜色、灯光照明、音响空调、周围环境等等,都是必须进行慎重思考的问题。随着各国社会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社会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这种特殊时期的现代浪潮自然地波及了高校大学生,如“教育产业化发展中的经济压力”“毕业后的出路压力”“保持优秀成绩的学习压力”等,造成心理不安的因素越来越多,需要心理治疗的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提供理想的健康体育活动环境,一定能在排解忧虑、解脱烦恼、保持心理良好状态、促进平衡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5.提高学生水平,振兴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的振兴主要是指:提供以提高竞技运动技术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们体能和技术训练的场所。因此,它应该包括激发兴趣爱好、展现个人特长的“业余竞技体育大学生”和特招的具有一定竞技体育能力的“专业竞技体育大学生”两个部分(体育教育或相关专业学生应该纳入此部分)。当然,从振兴竞技体育的角度理解,主要指的是“特招生”。因此,这就要求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具备:如何提高作为高校“名片”的特招生们运动技术水平、如何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如何防止运动训练中发生伤害事故等等素质。特招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师生共同的体育项目爱好和共同的体育比赛后援,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校园生活,而且还能够提供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机会、创造平等交流氛围,从而加强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
(二)社会功能
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功能是随着人类社会时代发展自然提出的要求。1998年,罗萃萃等人在《面向21世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合是唯一的最佳选择。”因此,要求高校首先努力做到“敞开一直紧闭的大门,拆除与社会隔绝的围墙”。高校的体育设施,不但要考虑如何满足在校大学生们的健康体育需求,而且还应该考虑如何在保证学生们健康体育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社区人们的健康体育需求;考虑如何使其成为社区人们健康体育活动的场所,并加以制度化的保证;考虑如何使其成为社区人们健康体育活动的“集散地”,从而补充我国目前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和欠缺;考虑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体育设施的效率、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师技术优势,如组织社区内部的各类体育比赛、举办各种传授健康体育知识学习班,等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健康体育建设和健康体育发展,为提高全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所以,本文所述的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功能,特指利用高校拥有的先进体育设施(包括体育师资)优势,更好地为增强高校周边社区人们的体质、培养社区人们的参与健康体育意识、促进社区的健康体育发展服务,并从而延伸到服务于全人类的内容。
(三)产业功能
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就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并将“教育产业”纳入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因此,如何在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一下子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体育自身拥有的特殊性赋予体育的产业功能,怎样在高校体育发展中体现出来高校体育自身拥有的特殊性赋予高校体育产业的限制性,怎么灵活地运用于高校体育产业经营之中等等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的程度怎么样,是高校体育设施的产业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的经营性质,直接规定着高校体育设施功能的基本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