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运动演变

一、大学体育运动演变

我国大学体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同的历史社会时期,学校体育的目的、作用各不相同。新世纪的中国大学体育将向健身、健心且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方向发展,与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相适应。

(一)中国古代大学体育

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萌芽之前就存在于各式各类学校之中。在原始社会的最初教育中,首先就是通过体育教育使人类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本领。《尸子》记载:“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其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文献通考·学校考》称“夏后氏以射造士”;《礼记·王制》说:“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更是把“射、御”列为学校的“必修课”。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和老子等早期教育思想家。孔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在承继西周“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的基础上,增加了“诗”“书”等文史方面的内容。孔子曾以“知、仁、勇”来表达“君子”应有智、德、体三方面的修养。孔子提出的文武兼备的“成人”教育思想中就包含着他的体育思想。《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促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体育教育主要以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造就武士为特征,采用专门的“兵士体育”内容、方法,对人体进行纯生物的体能教育,作为统治者选拔“人才”和“成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使中华民族文化教育遭遇浩劫和倒退的历史性灾难的“焚书坑儒”,造成了我国教育史上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直到汉武帝时期,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创立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及我国早期的普通高等学校——太学。太学的教材,主要是“孔子之术、六艺之文”,考试内容有口试、笔试、射策;而此时期的“射”仅仅作为一种礼仪而已,在官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排除了有关身体技能的学习内容,与西周时期以培养军事技能为主的学校体育大相径庭。因此,人们为了赢得士大夫的尊重,去选择参加能积精养神的引气练脏,导引利形的静养功或小劳术的“雅”娱乐;而“陈力”,驰骋不止,朝冒雾露,“狂勤劳”的体育活动遭到抑制。这种重文轻武的思想,对后世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渐产生了“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观念,造成人们对体育的偏颇认识,也使古代学校体育走向衰落。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文教事业得到大力发展,特别是唐代,海内富实,民物蕃息,社会各阶层的人员都热衷体育活动。隋炀帝在位期间,每年正月在洛阳举办规模盛大的角抵大戏会演;唐太宗李世民“少好弓矢”,射技超人,常常在重阳节组织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参加射箭比赛。公元700年,武则天在发展和完善文科举的同时,又创武科举等,从而使我国古代体育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得到巨大发展。此时,高等教育也相当发达,由中央设立的“六学”“二馆”等大学和专科学校有学生八千余人,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学校又主要在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指导下,以儒经为主要教学内容,出现了文武分途的现象。但由于府兵制和武举制的实施,以及吏部遴选官吏对身材体貌的重视,社会行侠习武成为一时风尚。加之唐朝加大与亚洲各国文化教育的交流,长安曾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许多体育项目也得到传播和融合,从而又推动了古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大学体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也进入了近代社会的时期。中国的大学体育也随着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大学中正式形成。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引进西方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也把体操列入课程设置之中。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所有学校都设体操科,以德国和日本的普通操和兵士操为主要教材内容。1923年北洋政府依照美国学制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将以兵士体操为主改为游戏、田径、球类和体操等综合性项目。

从而我国高等学校体育逐步形成,发展并得到不断完善。中国近代大学体育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取得成功,对封建高等教育核心部分进行彻底改造,模仿德国、日本的兵士体操,实现军国主义教育,尔后又接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和自然主义思想,只采用田径、游戏、球类等体育活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近代大学体育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中国现代大学体育

中国现代大学体育处在复杂的社会阶段,国民党统治区、革命根据地、沦陷区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各种教育思想互存的历史时期,军国主义体育、自然主义体育、传统体育、奴化训练体育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地区学校开展。192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模仿美国学制拟定的“壬戌学制”,突出自然体育教育思想。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规定“体操”改为“体育”。至此,兵士体操在学校体育中被彻底剔除。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影响,体育教学呈现“放羊式”。其教学形式流行“设计模仿法”和“分组教学法”。“设计模仿法”是教师课堂上带领学生模仿事先“设计”好的某一职业动作,如打猎、捕鱼、伐木等,以此代替体育活动。这种教学法虽然迎合了学生对职业动作的好奇心理和模仿兴趣,却忽视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对身体的作用。“分组教学法”就是上体育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一种运动或游戏,然后把选择相同运动或游戏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分组自由活动。这种教学既不能传授技能,又不能增强体质。在学校体育方面则突出“锦标主义”。体育教师主要是为体育选手训练、比赛奔忙,学校有限的体育场地、设备几乎全被选手占用,体育经费多半花在选手身上。有一些学校,还用金钱去雇佣校外高手参加比赛,广大学生的健康及体育活动无人顾及。1925年7月,中国学生联合总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改进学生本身利益问题的决议案》中,向全国学生发出“反对畸形体育”的号召,该决议案指出:“我们所需要的体育……是人人须练习的运动,非少数人的贵族式运动。”而这种“放羊式”体育教学和“锦标主义”思想后来在国民党统治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综观中国现代历史,由于中国处于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学体育主要与战争时的军事需要紧密相连。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为了摹效美国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使“兵式体操”退出学校体育,导致“放羊式”体育教学和“选手体育”的学校体育“锦标主义”日趋严重。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同地区的学校体育主要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与军事的结合,以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

(四)中国当代大学体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的教育长期受封建和殖民主义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一些教育工作者。学校体育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忽视学生的健康状况,屡见不鲜。为此,毛泽东同志1950年6月19日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说:“要各校注重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1年8月6日颁发《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高等学校学生上课自习(包括实验)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学生每日除晨操、课间操活动外,以1小时到1.5小时的体育活动为原则。1956年教育部借鉴苏联学校体育的经验和总结各地区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套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7年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6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出了《对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对学校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了要求。到1963年,大部分学校恢复了每周2节体育课,并坚持早操、课间操,适当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逐步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教材体系,并把教材划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增加了基本知识。1978年4月14日,由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1978年秋季起,按照《体育教学大纲》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979年5月15日至22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苏扬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强调指出,切实把学校体育、卫生搞好,保护学生健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从此,学校体育工作朝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1979年10月5日,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通知试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1985年8月,国家教委主持修订《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同年10月11日国家教委印发《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993年成立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特征的教育。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均以法规形式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学生考核学业成绩的科目。

现如今,当代高校体育在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中,通过对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改革,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导致学校体育思想向终身体育、主动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知识体育等综合方面转化;教学内容向民族性、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合作性、欣赏性等多样性方面发展;教学目标则以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