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辅导发展概述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86年底,全国仅有三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9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政府的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学者基于文献研究认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的报告,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后呼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文章见诸各类报道。1984年起,我国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之后,少数大中小学校中一些热心此项工作的教师,通过讲座、个别辅导等方式,直接处理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方面的困扰。虽然这些工作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也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所以开展的工作,具有自发、探索的特点,并未形成规模。1988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质量要进行综合培养和训练”,体现了政府开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同时在80年代末期,“学校心理学”等概念也开始正式从西方介绍到我国。
2.发展阶段
1991年班华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文章首次系统阐述与“心育”有关的问题,这可视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舆论兴起的标志。随着认识的深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逐步展开。全国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一批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开始参与其中;一些地方性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也开始介入其中;同时部分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转向研究辅导的理论与实务,这一领域的课题研究也呈“欣欣向荣”之势,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就不计其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得到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的重视,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3.推进阶段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不断提高。除学前教育阶段外,城市中小学和各地高等院校普遍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发展性与积极取向渐成各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流理念和实践主线,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更多可能性,一大批大中小学都在开展发展性辅导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室、心理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其中,在高等院校有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时,越来越多省市的中小学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体系中;高校、中职校、城市中小学普遍设立心理辅导室,普遍配备了专兼职辅导人员,心理咨询成了常规工作,心理辅导人员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总的来说,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心理资源。